在很多人印象中,外國語院校——顧名思義,辦學“外”字當頭,外語教學是優勢所在,也是立校之本。
今天上午,在上海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中外大學校長學科建設研討會:大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暨上海外國語大學建校70週年紀念大會”上,受邀以校友身份發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直言:步入新時代,一所優秀的外國語大學,首先應該是一所優秀的漢語學校。
朱高峰是知名的資訊學專家,也是中國工程院首任常務副院長。他的求學履歷中有這樣一段經歷:1964年11月至1966年1月,他在上外學習法語。
“我是一位另類的校友,因為我畢業後沒有從事和語言有關的工作。”朱高峰說,伴隨著資訊科技的發展,包括語言翻譯在內的很多專業、產業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比如,過去從外國語院校畢業的學生,有相當一部分在從事翻譯工作。但從現在的趨勢看,機器翻譯在現實中已有了廣泛應用,且未來的應用範圍會越來越普遍。由此,人工翻譯的定位需要重新考量。
他解釋說,資訊最原始的表達方式就是語言,沒有語言,資訊就沒有載體。“我們的計算機語言、機器語言要進一步發展,必須要從深層次研究它們與人類的自然語言之間的關係。如果在語言學這一基礎研究領域缺乏建樹,資訊學要進一步發展就會遇到障礙。”
朱高峰同時還提到了腦科學、認識科學等當下熱門的研究領域。這些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基礎學科要實現新的突破,也需要在語言學層面發力。
今年4月,教育部公佈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上外語言學專業獲准設立。由此,上外成為國內首批設立“語言學”本科專業的學校。
為服務於國家“一帶一路”建設,上外在率先提出“多語種 ”卓越國際化人才培養戰略,推進“戰略語言”建設的同時,還洞察到人工智慧技術等新興技術發展給學科帶來的機遇。學校
依託多語種、多學科以及上外國家語委首家科研基地的跨學科師資團隊和學術研究優勢,瞄準學科前沿,在本科階段設立“語言學”專業,構建本、碩、博完整的語言學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推動語言研究向科學化和前沿化轉型的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