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小學生群體日益成熟,和以往不同之處,現在的小學生物質條件更加優越,有了許多可玩之物,手機等電子產品成為了小學生熱愛之物。除此之外,家長會給孩子報名各式各類培訓機構,增加孩子的綜合素質能力,至於其他比如家務勞動都是由家長進行包辦處理,卻忽視了小學生自己的勞動。
針對於小學生勞動時長不足的現象,早在2015年就提出過加強小學生勞動時長,而在最近教育部再次引發了通知,檔案當中要求,大中小學都要設立勞動周,小學以校內為主,規定小學1-2年級每週課外活動或者家庭生活勞動時間不少於2小時,初高中,大學可以兼顧校內外的勞動,同時時間可以定在學年內或者寒暑假期間。
有網友認為,開設勞動課形同虛設,並沒有實際的意義,具體落到點的時候,會被其他科任老師佔用,這就像是體育課一樣,還有家長說到了上勞動課需要,拍照,感想,宣傳,稽核等等,增加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反而勞動課逐漸成為了一個形式主義。不過開設勞動周自然有它的意義,讓學生知道掙錢的不容易,體會勞動換來的成果,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
書航個人認為這樣的勞動周開設在寒暑假期間更為合適,學期之間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安排,大多數學生都會受到學業壓力的影響,如果安排勞動多多少少會影響一些部分同學的學習,當然真正會學習的學生並不會因為開設勞動而影響成績,而是大多數學生對於時間的規劃和管理還不到位,因此開設在寒暑假,可以讓學生抽出打遊戲的時間進行勞動學習,體驗生活。
不管是校外勞動也好還是在家做家務,在家長看來,在家做家務勞動最為實在,我們就那今年大學生舉例,漫長的“寒假”待在家中除了上網課,好像並沒有什麼事情可做,這必然會引起家長的嫌棄,如果我們在家中勞動,不要那麼懶散,也可以讓家長感到欣慰,而校外的勞動能不能養成學生的愛勞動的意識還是個未知數,不如讓其在家中勞動更好,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得到了對應的勞動,這樣的做法豈不美哉?
如果光靠教育部的通知,或者學校的通知就讓學生養成一個良好愛勞動的習慣這顯然不太可能,養成這一習慣還需要家長的配合。
一,鼓勵孩子進行勞動鼓勵能夠起到很好的督促和激勵作用,學生更希望得到老師或者家長的認可,當他們得到認可會更有動力和信心來勞動,同時勞動也是學習的一個部分,能夠鍛鍊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在勞動當中不會避免的也會犯錯,犯錯之後不能懲罰,不然會嚴重打擊學生的自信心,而是引導吸取教訓。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勞動沒有興趣,那麼讓他勞動會讓他覺得是一件煩心事情,接下來的勞動也不會認真對待,所以家長或者老師對於學生的勞動成果要給予肯定和支援,可以組織相關的勞動比賽,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三,父母的言傳身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由於小學生由於年齡階段的特徵模仿能力較強,父母的一舉一動都在眼裡,對小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長需以正確的勞動觀念和意識來規範學生的行為,透過觀念的培養和 習慣 的養成來給孩子提供 一個好的家庭環境氛圍。 因此父母在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的時候,應該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寫在最後:勞動教育是當今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學校開展教育工作 不可忽視的一環 ,也是培養當代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重要舉措之一 ,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要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共同努力 ,加強合作共同 ,建立聯動 機制 ,為學生的勞動教育創造一個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