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於江湖
列寧說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地緣衝突,和“歷史基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我們對中印之爭做了“歷史鑑定”後,再回到1962年那場短暫但影響深遠的交鋒。
戰爭的決定因素永遠是人,這場戰爭是毛主席與尼赫魯的較量,也是中印雙方將領的對決。
《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印邊界爭端西段、中段、東段情況不同,東段因麥克馬洪線遺留問題,中方期盼談判解決。
但印軍侵佔“麥克馬洪線”以南大片地區之時,正是我軍進軍西藏不久,根基還不穩。另外,建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一直延續到1956年。蔣氏在東南沿海的動作一直沒有停息。五十年代末期,中蘇關係逐步變冷,似乎無暇顧及中印邊境。
【1962年對印反擊戰著名英模群體“陽延安班”塑像】
有人說,1962年的中國,是內外困難重重,但軍力最鼎盛的時期——從人的角度看,似乎很有道理,經歷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洗禮的人民軍隊,無論是數量規模還是作戰經驗看,都可以傲視任何對手。身經百戰的很多開國將帥,仍然康健強悍,求戰思戰。
從上到下,從“人”的對比看,就可以預見到這場戰爭,包括未來可能戰爭的勝負,可謂管中窺豹,一目瞭然。
(一)毛主席與尼赫魯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1889~1964),印度開國總理。
尼赫魯出生於安拉阿巴德市,1905年就讀於英國哈羅公學,兩年後進入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三年後獲自然科學榮譽學位;1912年獲律師資格,1920年參加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1928年與鮑斯共同建立全印獨立同盟;1929年當選為國大黨主席,1946年9月任印度副總理。
1947年8月15日任印度總理,開始了譭譽參半的生涯。
尼赫魯一直幻想把西藏變成一個“緩衝國”,這一心魔,導致了其可悲的後果。
昌都戰役時,尼赫魯指責我軍“入侵”,支援藏軍。1959年,平叛作戰後,尼赫魯指令印軍實施“前進政策”,不斷髮生衝突。東線“朗久事件”與西線“空喀山口事件”後,中方實際控制線後撤20公里,主動與印軍脫離接觸。周總理訪問印度,兩國進行交涉。
但尼赫魯拒絕談判解決邊界問題,又不同意維持現狀,變本加厲蠶食。1962年6、7月間,毛主席提出:“絕不退讓,力爭避免流血;犬牙交錯,長期武裝共處。”藏字419部隊開始準備戰爭。
擇繞橋事件發生後,剋制忍讓解決不了問題,與印度的較量已經不可避免。
10月12日,尼赫魯宣稱要把我軍從克節朗清除掉,印度防長梅農叫囂:“我們將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支槍,一定要把中國人趕出去。”10月17日,印軍在東線和西線發起進攻。
10月18日,印方官員稱,他們要取得“拿破崙式獨一無二的勝利”。北京指示:“此次對印度作戰,事關國威、軍威,務求初戰必勝,只能打好,不能打壞。”
(二)“現代孫武”劉伯承PK“當代拿破崙”梅農
戰略小組組長劉伯承與1962年印度國防部長梅農
克里希納·梅農(Krishna Menon,1897~1974),出生於印度的卡里克特,1924年赴英國深造。1957~1962年任印度國防部長。
梅農被《時代週刊》評為“印度第二偉人”,封面以他在喜馬拉雅山下玩蛇來表達他的前進政策。
梅農是文官部長,擔任印度防長帶來一些變化,但和印度其他高層不和。有了“最親密戰友”梅農,尼赫魯放手在國內加緊備戰,而且聲稱他的防長梅農就是“當代拿破崙”。不僅如此,尼赫魯自信滿滿地放言:“如果說中國是一個大國,印度也是一個大國。我們強大得足以對付任何挑戰。”但是一個月的慘敗,迫使梅農在1962年辭職,西方則幸災樂禍。
總參謀長羅瑞卿、戰略小組組長劉伯承等參與指揮了這場戰爭,有趣的是,劉帥一向被譽為“當代孫武”,這次隔空對戰“當代拿破崙”。
1962年10月28日,克節朗地區,考爾中將麾下第7旅被全殲,旅長達爾維准將被俘。
【1963年4月,被俘的部分第7旅指揮官參觀布達拉宮,中立者系達爾維准將】
克節朗戰役的勝利,沒有讓印度回到談判桌。我軍在達旺河以北休整待命。但印度宣佈全國處於緊急狀態,進行戰爭動員,並公開向美、英等國乞求援助,準備再次較量。
1962年11月12日,北京下達再殲滅印軍3至4個旅的任務。
第二階段反擊,主戰地點在達旺至西山口、邦迪拉方向。印軍在達旺河南岸至提斯浦爾1.5萬人,一字長蛇陣沿公路兩側縱深梯次配備,劉伯承元帥指出印軍部署特點“銅頭、錫尾、背緊、腹松”,我軍戰術“打頭、切尾、斬腰、剖腹”,實施大縱深迂迴,多路穿插分割,將敵人各個殲滅。
第二次戰役,我軍殲滅印軍第62旅、炮兵第4旅全部,殲滅第48旅、第65旅、第67旅等大部,斃旅長以下2886人,俘2177人,繳獲槍3840支、炮187門、汽車416臺、坦克9輛等大批物資。我軍犧牲225人,傷477人,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自衛反擊戰中,我軍無一人被俘。
(三)“地主”張國華PK“拍馬將軍”考爾
張國華、考爾與被俘的達爾維
布里吉·莫漢·考爾(Brij Mohan Kaul),印度陸軍中將,第4軍軍長。
考爾出生在克什米爾一箇中產婆羅門家庭,1933年畢業於桑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在英國部隊服役一年,進入拉加普特那步槍聯隊,在西北邊境地區服役,兩年後,被調往陸軍勤務部隊任職。幾次試圖重返他原屬的步兵團或其他步兵單位,但都沒有獲得許可。
1942年,考爾升任代理中校,在南印度擔任聯絡工作。第二年調往戰區,在科希馬(Kohima)一帶指揮一個摩托化運輸部隊。幾個月又被調回基地,二戰結束時在新德里重新擔任聯絡工作。
在將近六年的戰爭年代,考爾沒打過仗,但是卻靠著和尼赫魯的關係步步高昇,一些“考粉”稱他在義大利戰鬥,獲得過維多利亞十字勳章,還被稱為“印度戰神”,這完全是胡編亂造,沒有任何的憑據。
在考爾當上參謀局長時,與防長梅農一樣是激進派,幻想在小規模的衝突中擊敗中國。
1962年10月,考爾主動要求擔任第4軍軍長,強行越級命令第7旅前往克節朗河作戰,結果導致該旅後來在不到10個小時被我52師(後來的149師)摧毀。
考爾之後帶著一幫參謀來到瓦弄,指揮一個旅進攻,結果被丁盛54軍130師團滅。在堅守西山口的問題上,他不聽蒂邁雅的忠告,3個旅擺成長蛇陣,最終被各個擊破,阿薩姆平原一片恐慌。
反擊戰後期,在我軍發起對進攻前兩天,考爾中將以身體不舒服為由,回到了提斯普爾。
戰後,考爾被勒令永久退役,並接受情報部門調查,寫有回憶錄《不為人知的故事》。
【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期間,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西藏軍區司令員張國華】
張國華(1914~1972),江西永新人。
張國華一向重視幹部培養,南京解放後,成立軍管會,劉伯承親自召集各隨營學校負責人,逐一詢問隨校人員情況,當知道18軍隨校4500多人,全場譁然。
從此,張國華在軍內就有了“地主”的綽號,說的是他手握眾多英才。
1929年3月,不滿15歲的張國華赴井岡山,參加了王佐、袁文才的部隊,後來成為毛主席、朱德領導的紅四軍一部。所以張國華被毛主席親切地稱為“井岡山”。
進軍西藏,劉鄧商討選將問題時,不約而同想到張國華。這位井岡山時期參加革命的115師悍將,在日本投降後,從林聶身邊調到晉魯豫野戰軍劉鄧手下,能征善戰,軍政兼優。
所以當名單發出以後,遠在莫斯科的毛主席大筆一揮:同意。
進藏以後的張國華,是18軍軍長,是西藏軍區司令員,是第一書記。1962年10月,張國華指揮對印自衛反擊戰,大勝,斃、俘印軍7000多人。
不戰而屈人之兵,一戰則邊境平靜幾十年,“地主”張國華功不可沒。
(四)54軍軍長丁盛PK印度第11旅旅長席爾瓦
“丁大膽”丁盛與衡寶戰役
在這場戰爭中,印度軍方都是少壯主戰派將官,出動的參戰部隊也是印度最精銳的部分。
比如印軍前線總指揮考爾中將、印軍62旅旅辛格准將、印軍第7旅旅長達爾維准將、印軍第4師師長帕塔尼亞少將,很多都是二戰中表現不錯的將領,面對中國軍隊卻不堪一擊。
瓦弄之戰,我軍的前線指揮員是54軍軍長丁盛,一位極具爭議的人物。
王牌54軍戰鬥力強悍,抗美援朝戰爭、對印自衛反擊戰、對越自衛反擊戰,打滿全場一個不落。首任軍長就是被譽為“丁大膽”的丁盛。衡寶戰役,一個師被廣西軍白崇禧四個主力師埋伏,硬是不落下風,最終林彪大部隊趕來逆轉戰局,反敗為勝,被劉伯承元帥譽為“腰斬七軍”。
1962年10月28日,54軍軍長丁盛任司令員兼政委的“丁指”,統一指揮130師、昌都軍分割槽前指部隊等部隊,對入侵瓦弄地區印軍11旅進行自衛反擊作戰。
【對印自衛反擊戰,54軍軍長丁盛(左一)與副軍長韋統泰(左三)在航堆南山勘察地形】
印度第11旅是參加過二戰的印度王牌部隊,號稱擊敗過“沙漠之狐”隆美爾的印軍第11旅。但是11月16日,經10小時激戰,印軍前沿陣地絕大部分被攻克,隨後我軍全部攻佔瓦弄,印軍第四軍軍長考爾中將和第十一旅旅長席爾瓦准將,見勢不妙,在這一天下午乘飛機僥倖逃脫了。
130師董佔林師長總結說:“印軍11旅4個營長,打死一個,活捉兩個,只跑了一個。15個連長除了擊斃6名,其餘9名全做了俘虜。4個步兵營16個步兵連,除了錫克營一個連逃跑外,15個步兵連全部被殲。這下子是把印軍11旅的老底子全部打掉了,只可惜讓印軍的旅長乘直升機跑掉了。”
作為中印戰爭關鍵一戰,瓦弄大捷讓130師和54軍名聲大振,也成為印度人的夢魘。
(五)“長腿將軍”霍希爾?辛格PK英雄營長李白石
霍希爾?辛格(1921~1962),生於印度拉賈斯坦邦。
1944年,從軍校畢業參加英屬印軍見習少尉走上緬甸戰場。作戰勇敢,曾一人殲滅20多名日軍。
1945年,參加緬甸中部戰役,此後轉戰泰國,二戰結束時成為印度英雄。
1962年,擔任印度陸軍王牌師第62旅旅長,准將,因為身材修長,被稱為“長腿將軍”。
1962年11月18日,霍希爾?辛格第62旅殘部撤退時,在略東馬與埋伏的我軍遭遇,霍希爾?辛格換上士兵軍裝,在士兵的掩護下抄小道逃往不丹,被亂槍打死,成為被擊斃的印方最高級別軍官。
11月22日凌時,我邊防部隊全線單方面停火,印度宣稱我軍虐殺62旅准將旅長霍希爾?辛格。此時我方才知印度62旅准將旅長霍希爾?辛格,已被擊斃。11月24日,11師32團2營4連戰士魏培洲、於增光,揣著霍希爾?辛格照片,押著一名戰俘去找屍體,最終找到了被斃的霍希爾?辛格。
至於擊斃霍希爾?辛格的中國士兵,後來證實是奉命搜繳殘敵,六班班長潘高壽帶領2名戰士作為尖兵走在最前面,在一條小河的獨木橋,遭遇了一隊冒出來的印軍士兵。3人手持衝鋒槍掃射衝鋒,斃傷十幾人,連隊趕來後,收集印軍屍體就地掩埋後繼續搜尋,潘高壽立二等功。
【我軍向印軍移交俘虜】
當時《人民日報》報道了辛格准將死亡及掩埋一事,擊斃准將的六班班長潘高壽的二等功,也被順理成章地改評一等功,提為排長。
我軍犧牲的最高階軍官,是營長李白石。
臨近反擊戰尾聲的1962年11月19日,某部3營在邦迪拉與敵遭遇,營長李白石帶領部隊在與印軍激戰中,不幸中彈犧牲,成為這場自衛反擊中我方犧牲的最高級別軍官。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李白石烈士的詳細資訊,不容易查到。他和自衛反擊戰犧牲的英烈一起,默默守護著雪海雲天的聖土。
我們將李賀的詩,獻給英雄的邊防戰士: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