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本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辭。今也用為祝頌詞,表達極其讚賞的感情用語口號。在中國封建社會里,“萬歲”一詞是最高統治者的代名詞。所以,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萬歲”這兩個字具有非常特別的政治意義。
幾千年來,臣服於專制制度下的臣民們,口中高呼的“萬歲”或者“萬歲爺”便是特指皇帝的。彷彿除了皇帝以外,沒有人敢把自己和這兩個字聯絡起來,就連明朝不把傀儡皇帝放在眼裡的宦官魏忠賢,也只敢用“九千歲”來稱呼自己。
其實,在“萬歲”一詞剛出現的時候,它並不是皇帝的專用名詞,它的適用範圍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在戰國以前流傳下來的文獻中,還沒有關於“萬歲”的記載。而到了西周中晚期的時候,一些銘文多次出現了類似於“萬年無疆”和“眉壽無疆”這樣的詞語。
不過,這一時期,這些詞僅僅是行文的一種款式,凡是鑄造鼎爐的人,都可以把它們雕刻上去。同時,《詩經》中也開始用“壽考萬年”、“君子萬年”和“天子萬年”來祝賀他人。到戰國以後,“萬歲”這兩個字開始頻頻出現在一些文獻和人民的嘴裡,併成為當時的流行詞。
根據歷史考究發現,“萬歲”在這一時期的用意,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字面意思,用來祝福別人能夠長壽。
二、表示對他人的致敬與讚歎,約等同於俄語裡的“烏拉”。
三、對人死了以後的諱稱。
然而,隨著皇權的逐步建立和加強,“萬歲”這一個擁有許多不同意思的詞語。開始逐漸被皇帝一人佔用,變成他的代名詞。那麼,“萬歲”這一詞語是,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被賦予這麼神聖而又莊嚴的意義,成為了皇帝的代稱,僅限於皇帝一人使用的呢?
根據一些歷史資料和文獻的記載,最遲在北宋以前,“萬歲”就已經屬於皇帝的稱呼了,並且,已經有了“臣民不能自稱萬歲”的約束,但是,在這一時期,它並不是完全屬於皇帝的,因為,史書上還有除了皇帝之外使用“萬歲”的人。
而且,在古代,也有很多人頂著造反的罪名取名叫“萬歲”。
相信都知道“名以制義”這句話,人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取名者的意識和文化。其中,希望長命就是人們普遍的理想追求。因為,人類一切的活動都是建立在生命的存在和延續上的,而所有活動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讓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這一思想不僅貫穿人類的整個政治生活,還滲透到人類的精神生活之中,所以,“萬歲”便成為了人們取名字的一個字眼了。
根據考古研究發現,時至今日,最早使用“萬歲”作為名字的人,是東漢時期和帝的弟弟“劉萬歲”。他在永元五年的時候被冊封為了廣宗王,次年就去世了,沒有留下一個子嗣。可見,這個劉萬歲很短命,還沒有成年就已經死了。魏晉南北朝的時候,取名為萬歲的有:南朝劉宋的刺史周萬歲、蕭齊中丞何萬歲以及郡吏王萬歲。
在這些名叫“萬歲”的人中,不僅有皇室成員和皇帝的親信,還有一些地方的官員。這樣看來,在當時取名為“萬歲”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甚至,可能是一種社會新風尚。就算是在隋唐的時候,史書中也曾多次出現過名叫“萬歲”的人,比如:隋朝時期,有著顯赫戰功的太平公史萬歲和唐高祖在位時的劉武周部將張萬歲。
然而,到了唐玄宗時期,在史書上基本沒有出現名叫“萬歲”的人了。在這之後的朝代更是難尋名為“萬歲”者了。
根據一些資料的記載,我們認為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武則天登基的時候,曾用過“萬歲”這一字眼,這不僅使得這兩個字被賦予了一種特殊的政治意義,還向天下人宣告了這個詞的“皇家化”。
二、唐玄宗時期的科舉制度十分完善,這讓儒家思想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加上,中唐時期的復興運動使得“皇權至上”的理念,更加映刻在了人們的心裡。因此,所有不符合儒家的聖賢之道的行為舉止都被視為不敬。
如此一來,已經和最高統治者相掛鉤的“萬歲”也就變成了皇帝的專用詞了。到了北宋時期,“萬歲”一詞已經完全成為了皇帝的代名詞。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人都不能使用這一詞,否則,就要受到懲罰。
比如說,根據《寇準傳》的記載,有一天寇準騎著馬出行,行人都迎著他的馬大呼萬歲。結果,被人舉報,降職為青州任職。又比如,在《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中有寫道:曹利用的二兒子曹汭有一次喝醉酒以後,竟讓眾人對他大呼萬歲。最後被人檢舉,杖罰至死。
從此以後,“萬歲”便僅限於皇帝一人使用,成為我國最具有政治色彩的一個詞。
當然,“萬歲”既與最高封建統治者劃上等號,老百姓必須在頂禮膜拜時呼喊,否則,當然就是大不敬。但是,在包括唐律、明律、清律那樣嚴密的封建法典中,並沒有規定:臣民必須“山呼萬歲”、以及不呼“萬歲”、懷疑或反對“萬歲”,否則以大不敬罪論處的條文。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皇帝即“萬歲”,人們必須無限尊崇、呼喊,否則,就是大逆不道,這卻成了一個天經地義的準則,也就是所謂的“不成文法”。
參考資料:
【《“萬歲”一詞的時代變遷》《寇準傳》《宋史·卷二百九十·列傳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