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莫高窟石窟的開鑿一直都離不開模仿地面佛寺的形式,因而在石窟開鑿之初,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木構件存在,只因時間的久遠及人為的破壞,窟內的木質構件存量稀少,現在儲存在第430窟前的北周窟門就是為數不多的早期石窟木質構件之一。

  現在可以看到莫高窟最早的木質構件為北魏時期的木斗栱,最為清晰的是第251窟,其次有第254窟及第259窟,而北周窟門則僅見於第430窟。第430窟是一個小型洞窟,入口更小,必須要低頭、彎腰、收臂才能進入。此窟甬道口原來裝有小型的雙扇板門,不知何時雙扇門板早已無存,現在門上的兩副門板系八十年代初為保護洞窟而重新添配的,添配時連同兩邊的門框一起被油漆一新(圖1、圖2)。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十幾年過後,門框和門板皆變成黑色,人們也將此窟門認為乃當世安裝然而,卻忽略了它的真實面目。若從窟內檢視,由於不受風雨侵蝕,在沒有被油漆刷到的地方,木質儲存了原本的狀態,彷彿是新安裝上去的,而只有從木構件與牆壁壁畫的緊密結合程度才可以看出它當出自北周時代(圖3、圖4)。被刷過油漆的木構件上,儘管油漆變色,但北周的門框和新安裝的門板的木質紋理由於年代差異很大,後者光滑, 前者粗糙,且裂紋密集,將此特徵與毗鄰的第437窟有明確紀年的宋代窟簷木質比較,則完全可以肯定是為古出(圖5、圖6)。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第430窟的窟室形制為:人字形兩坡殿堂窟型,窟室平面約4平方米,人字坡頂最高處2.2米,牆壁高約2米,甬道寬約0.85米,甬道高約1.3米。該洞窟曾被宋代重修,但基本改觀不大,椐《敦煌莫高窟內容總錄》記載:“前室西壁……門沿宋畫卷草紋。甬道頂、南壁、北壁存北周畫忍冬圖案。”[1]從儲存的壁畫與甬道口內外窟門門框各構件與牆體銜接的緊密關係,充分證明此窟門是與洞窟的開鑿時代同時修建的。

  該窟門門框上的構件有:上下門額、左右立頰,門框下有兩個門砧(圖7),上門額後有一根雞棲木(圖8),門額前可以看出似有兩個門簪,但門簪的前後就均已斷去(圖9、圖10),只是門額中留存有榫頭,而在雞棲木的相應位置上開有凹槽。門砧與雞棲木上均留有安裝門板轉軸的圓形槽口,這些構件均是北周時期的原物,現在新的門板依然安裝在原來的轉軸槽口裡。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透過對該窟窟門的考證,在仔細的觀查各個木構件的過程中,還發現一個關於木工工具的發展和使用過程,在敦煌石窟壁畫第454窟宋代壁畫中見有鋸、錛的木工工具,鋸是斷木工具,錛就是平木工具,但它的平木效果遠沒有後來出現的刨子的平木效果好,而在這個北周木門裡側的門額及立頰上,透過燈光的照射,可以清楚看出當時的平木工具可能是使用了錛子來處理的,因而在立頰上留下的是一個一個淺淺的凹槽(圖11)。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根據研究,莫高窟前的窟簷建築在歷代開鑿中曾經修建有多達近300座的窟簷,在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後,只保留了5座唐宋窟簷。由於中國的古建築以木構為主,留存於世的唐宋建築非常稀缺,因而在莫高窟能看到唐宋木構,實屬不易,但在這些建築中,門板都是缺失了的,現在看到的北周窟門依然缺失了門板,為了更好的保護窟室內的壁畫,在其後的修復過程中也主要依據門框上所留下的遺蹟來修復,而且都是雙扇板門。所以,該窟門板也是根據門框上遺存的遺蹟添配了門板,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窟門。這座北周窟門也許是我國地面建築中最早的一座木門實物了!

  註釋:

  [1]敦煌研究院.敦煌石窟內容總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176.

  來源:敦煌研究院,作者:孫毅華、孫儒僩,圖:孫志軍、孫毅華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98 字。

轉載請註明: 莫高窟遺存北周時代窟門考證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