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師生赴平潭調研,臺胞談“我愛中國”與“愛我中國”的差別

海峽導報訊(通訊員 黃濤)2020年8月2-6日,臺灣研究院組成30人的社會實踐團隊赴平潭綜合試驗區開展涉臺調研工作。實踐隊此行由5名專業老師,25名學生組成,成員中特別加入了翔安校區涉臺輔修專業本科生。成員來自三個學院,學科專業背景包括: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文學、法學、社會學、管理學、工學等諸多學科。

臺海浪湧,路在何方

民進黨執政後,不斷為兩岸交流融合製造障礙,新冠疫情期間,更是借“疫”謀獨。臺灣研究院作為國內涉臺研究的高水平院所,如何在新形勢下,助力地方涉臺實務部門答好兩岸交流融合這個必答題,既是我們的使命也是我們的責任。

此次實踐是臺灣研究院組織規模最大,參與師生最多的一次社會實踐活動。雖然學院曾考慮防疫工作因素,對活動安排有所猶豫,但在國際局勢和兩岸關係日益複雜的背景下,疫情正應成為我們對臺研究工作的反思期、蓄勢期。後疫情時代,如何做好兩岸交流融合工作,提升之前的政策效能,尋找涉臺工作的突破口,成為我們對臺研究工作的應有之義。

廈大師生赴平潭調研,臺胞談“我愛中國”與“愛我中國”的差別

實踐隊此行調研主要包括兩個研究方向:一是對中央“31條”、“26條”、省“66條”、“42條”,以及平潭綜合實驗區“深化兩岸發展兩年行動計劃”、“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36條”、“對臺工作十件實事”等實施情況進行評估,總結工作成效、存在問題、經驗做法。二是對臺企業資質和行業標準採認工作如何進一步深化和拓展。希望透過此次調研摸摸家底、查查明細,為特殊背景下兩岸交流融合工作尋找著力點和突破口。

凝心聚力,務實篤行

8月3日上午,實踐隊一行參訪區臺胞臺企服務中心,並與區臺工部、服務中心相關人員交流座談,詳細瞭解當地臺情概況、涉臺服務工作的情況。下午考察臺灣創業園,重點走訪了宗仁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通途公司,瞭解當地科技企業發展情況,瞭解臺陸通APP的運營情況,參觀結束後與園區臺籍經營者、員工代表交流,深入瞭解各項惠臺政策落地情況,臺資企業發展狀況,臺籍員工生活工作情況,對政策的完善的建議和意見。

8月4日上午,實踐隊在臺創園舉行座談會,與菜根公司、兩岸經營公司管理層座談,重點了解惠臺政策中涉及臺灣企業、臺籍員工的內容落實相關情況,瞭解企業在涉臺招商、人才招聘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下午實踐隊參訪海壇片區上樓村、上井村,與村支書、臺籍社群營造師座談,瞭解臺籍營造師參與社群營造工作情況。

廈大師生赴平潭調研,臺胞談“我愛中國”與“愛我中國”的差別

8月5日上午實踐隊到訪平潭臺商協會,與臺商協會理事、臺商代表座談,瞭解惠臺政策落實相關情況,當地臺商企業發展運營情況。下午參訪北港文創村,與臺籍民宿經營者座談,重點了解當地文創和民宿經營情況。隨後參訪南島語族博物館,學習瞭解平潭涉臺的歷史文化背景。

8月6日上午實踐隊參訪猴研島,該島是大陸距離臺灣島最近的位置,隨後參訪澳前臺灣小鎮,瞭解裡面涉臺商戶經營情況。

兩岸融合,通在心上

透過多日的調研,師生們最真切的感受是,當地政府為了推進兩岸交流融合,從惠臺政策制定、營商環境打造、對臺招商宣傳、基層交流合作、臺胞就業創業支援等方面,確實做了全面而細緻的工作。當地臺胞對政府涉臺工作成效普遍給予了較高評價。同時,我們也應該清醒意識到,兩岸融合是一項長遠而複雜的工作,政策的出臺需要我們高瞻遠矚,政策的落實則需要地方實務部門使出繡花針的功夫。工作中一定要將心比心,以心交心,真正瞭解臺胞的需求,讓政策接地氣,帶人氣,防止政策空轉和形式化。

廈大師生赴平潭調研,臺胞談“我愛中國”與“愛我中國”的差別

各地涉臺工作還是需要因地制宜,因人施策,不同省市之間對臺工作加強交流合作力度,想辦法打好組合拳,而不是相互看看樣子,擺擺架子,惠臺工作停留在紙上和嘴上。現在臺當局的做法確實給有意在大陸發展的臺胞造成一些壓力,這也說明我們政策確實在吸引臺胞上發揮了作用。地方實務部門一定靈活工作方式方法,為當地臺胞減壓賦能,這一點平潭臺工部很多經驗值得學習推廣。對臺胞的爭取不能僅僅滿足於做0到1的工作,如何做好1到100同樣是今後工作的重點。

新的歷史時期,島內的政治和經濟形勢都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隨著大陸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過去很多地方涉臺工作重心放在招商引資,現在可能要多考慮增加臺胞就業輔導工作,可以各高校的臺生作為工作的突破口,加強對青年一代的引領,讓他們過得來,站得穩,留得住,只有做到這點,我們的融合工作才是有成效的。正如一位在平潭定居十多年的臺胞所說:“我愛中國,愛我中國,也許只是一字的變動,但卻表明了身份的認同和心靈的契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811 字。

轉載請註明: 廈大師生赴平潭調研,臺胞談“我愛中國”與“愛我中國”的差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