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戴河成為聞名遐邇的避暑勝地,除因北靠燕山、南臨渤海、氣候宜人、沙軟潮平等優越自然條件外,還得益於毗鄰京津要地。清光緒年間,北戴河正式闢為避暑區,至今已百餘年。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古都北京煥發了青春,外國使節重新雲集於此,中央領導也工作於此,他們都需要一個夏日消暑的好去處;與此同時,華北地區職工療養問題也提上日程。這時,風光綺麗的北戴河便成為眾目所歸。
接送外賓用燒柴的木炭車
1951年3月,我正在外交部交際處(禮賓司前身)工作,接到組織通知,讓我作為“外交部駐北戴河臨時聯絡組”成員,赴北戴河工作一段時間。當時的“臨時聯絡組”,由外交部交際處、北京國際俱樂部和衛生部派出的12人組成,負責外國使館人員的接待,包括住宿、膳食、交通、醫療和娛樂等。
當時北戴河各方面的條件都十分簡陋。從火車站到海濱只有一條途經原日本陸軍醫院的沙子路,路的兩側是流水溝。這公路,晴天還好走,如逢大雨,路面便衝出道道溝壑,擋住去路,護路工只好揚沙鋪墊。火車站也沒有電燈,月臺上僅有幾盞形單影隻的煤油燈。
當時更沒有豪華巴士,接送外賓用的全是木炭車,車後裝有一個形似鍋爐的炭氣發生器。開車前,先在爐裡裝上一塊塊劈得整齊劃一的木塊,學徒工使勁地搖動鼓風機把木塊燒著,然後鍋頂冒出陣陣帶著焦臭味的濃煙。
當時,為工作需要,外交部給我們撥了一輛美軍吉普車。由於汽油匱乏,吉普車沒敢從北京直接開過來,而是交鐵路託運。車後座上還放了一個大汽油桶,裝了半桶汽油,這是“外交部駐北戴河臨時聯絡組”一個夏天的全部用油。
當時的電訊聯絡也是大問題。郵電局為照顧我們,給了一部手搖電話機,就靠這部老爺電話,我們同外交部保持聯絡。但打電話太費勁了,每打一次電話都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有時喊破了嗓子,北京那邊還是一句話也聽不清。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安保工作
朝鮮戰爭爆發後,敵特四出活動,因北戴河毗鄰通往東北的咽喉——山海關,屬敏感地區,所以為了來此消暑的外交人員的安全,人民解放軍便派出了一個排,駐守在中海灘。
北戴河有何安全問題?說起來簡直令人難以置信。當時北戴河還有海盜上岸“拜訪”,為此海灘崖邊的制高點都挖了戰壕,以備海上來敵時予以阻擊。
白天,外交人員紛紛出來活動,海灘更是保衛重點。如解放軍僅是站崗放哨,事情還相對簡單,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有時很是難辦。那時因為遊人不多,海灘上沒有更衣棚,許多外交官夫人便在光天化日之下更起衣來。保守一些的,頂多也僅是面朝大海,用大毛巾擋一擋。游完泳回到住所,都需沖洗,許多男女也常常不遮不掩,大開門戶,泰然處之。戰士們感到不好辦,不看著吧,萬一出事沒有盡職;看著吧,“八項注意”裡又有非禮莫視一條。排長來問我如何是好,我也沒了主意,只好半開玩笑地答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吧!”
較令人擔憂的是夜間送客去車站。從海濱到車站有近一個小時的路程,出了海濱便幾乎見不到一盞燈火,人煙更是稀少。倘若有人打黑槍,防不勝防。而且我們常常是孤車行路,前後沒有照應。為此,每次夜行,車上都配警衛。持長槍的戰士坐在車後,注視著後窗;持短槍的戰士蹲在司機旁,凝視著前方。有一回,汽車中途熄火,戰士們都衝下車來,端起槍,子彈上膛,四下警視,如臨大敵。
——摘編自《縱橫》2016年09期
作者:楊冠群
編輯:周怡倩
責任編輯:張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