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問:魏蜀吳混戰,為何沒有發生外族趁機大面積入侵?
我們需要明確一點,這一時期並不是沒有外族侵犯的。我們所熟知的公孫瓚征討烏桓,而且後來曹操官渡之戰後也遠征過烏桓。董卓作為西涼軍閥也與羌族大戰數百次,包括馬騰馬超父子,同樣也在與羌族甚至包括氐族在戰鬥。也就說,這一時期外族對中原的騷擾不在少數,那麼為什麼只是小部分的侵犯而沒有大面積的入侵呢?
先來說匈奴。我們都知道兩漢時期,許多實力強勁的將領已經帶領著軍隊對匈奴進行了打擊並取得了勝利。最著名的當屬霍去病封狼居胥,以及竇憲燕然勒石,北匈奴被擊潰,只剩下了南匈奴,而南匈奴被劃成了許多個部落而且很大一部分與漢族人生活在一起,逐漸被漢化,所以沒有什麼巨大的威脅。
下一個是鮮卑。其實鮮卑族在一步步走向強大,但是還未等他們真正強大,曹魏政權就大大的打擊了他們。一個首領軻比能被曹彰追趕的倉皇逃竄,還有一個首領育延則被幷州的梁習所殺,後來魏文帝時期,對鮮卑進行了一系列的挑撥,卓有成效,大將田豫和幷州刺史梁習都曾大敗過敵軍。鮮卑族的崛起之路就這樣坎坎坷坷,最終也難成氣候。
最後的羯、羌、氐其實也是相對而言的強大,與華夏內部的軍事集團相比仍然是比較弱的。而且董卓以及馬家都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他們的大規模入侵早早就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第二,長時間處於戰鬥之中,軍隊戰鬥力強悍。前文能提到過東漢末年的動亂持續了一百多年,這百年之內各種武裝力量層出不窮,如果戰鬥力低下就會被兼併,所以在各集團互相傾軋的背景下,軍隊戰鬥力的強悍就不是難以理解的了。
第三,相較於外部遊牧民族,內部集團所擁有的物資更為豐富。相較於遊牧民族而言,有著固定農耕時節以及固定耕地的中原人民顯然生產力更高。舉一個十分簡單的例子,外族總會“打秋風”,就是在秋天收穫時搶掠邊境城市的糧食,因為他們沒有固定的耕作時間,當然就沒有固定的收成了,而且要為過冬做準備,大量的物資必不可少,所以就會搶掠農耕文明下的中原百姓。打仗是一個十分耗費資源的活動,一支軍隊往往需要許多後勤人員來保障物資充足。華夏民族較為先進的農耕文明自然要比遊牧民族更能供給戰爭,所以外族大規模入侵的物質條件同樣也跟不上。
三國距今將近二千年,現在我們只能從歷史中瞭解到當年的風貌,如何進行內部鬥爭,如何抵禦外敵,如何合作共贏,如何敵對攻擊。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那些驍勇善戰的將領一次又一次抵禦了最直接的攻擊;那些平凡樸實的百姓一點又一點的為國家生產物資;那些雄才大略的帝王一步又一步的穩定著統治,那是英雄的時代,他們是時代的英雄華夏文化延續至今與他們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