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五虎將之首張遼是怎樣的人?輝煌戰功背後哪些值得後世啟示?

正所謂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大家好,這裡是一心只做好歷史問題回答的“有史快看”,曹魏群體將領中,與曹魏異性的將領佔據多數,其中五位異姓虎將最為出色,陳壽在《三國志》中,把他們安排在同一卷中,稱為“五子良將”,而張遼就是五子良將之魁首,那麼張遼究竟是怎樣的人?他成為曹操手下之後,建立了哪些名留青史的戰功,而戰功背後又有著什麼樣的品質能給後世啟示呢?

首先我們來分析一下曹魏名將有那麼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同性;第二部分為與曹姓有密切淵源關係的“夏侯家”;第三部分也是數量最多的還是異姓將領。異姓將領中有五位最出色的將領-----“五子良將”。

張遼,字文遠,他是現今山西朔州市馬邑縣人,張遼原來姓聶,因家中與外人結怨,為躲避災禍而改姓為張。張遼所處的地方是北方的邊關一帶,所以民風尚武,呂布與他是同鄉,二人在此尚武環境之下有深受影響,所以武力非凡。

張遼最初被看中在軍中擔任統兵將領也是跟呂布有關係,最初有關係的還是丁原,張遼給丁原當了部下。丁原進京以後董卓誘使呂布把丁原殺死,所以丁原部隊歸了董卓,張遼就成了董卓的部下,董卓把漢獻帝西遷長安,呂布又刺殺董卓,手下的部隊又歸了呂布,張遼又成了呂布的部下。

不久,呂布又受到董卓另一批部下的進攻,狼狽出逃長安城,跑到了徐州,張遼也是一路跟隨呂布,到了建安三年,曹操出兵消滅了呂布,張遼就歸到了曹操麾下。張遼從跟隨丁原到呂布,在輔佐這三位“老闆”時並沒有什麼功績,可以說在“打醬油”,這不能怪他沒有本事,只能怪他跟錯了人。

因為前面三個“老闆”,丁原太平庸,董卓太殘暴,呂布反覆無常,即使有一身本領也難以施展拳腳,現今在有非凡才能的“老闆”麾下,從此也開始大放異彩。孔子曾說“三十而立”,《論語》研究大家的楊伯峻解釋三十而立就是說,三十歲在社會上能站得住腳,做事有把握。張遼投奔到曹操手下正是三十歲,而他到了曹操麾下以後,在曹魏將領中也確實站住了腳跟,而且做出了貢獻。

曹操率軍打下徐州首府下邳郡活捉瞭解呂布以後,徐州下屬其他部分還有支援呂布的武裝殘餘力量,特別是徐州濱海地區,這些武裝力量中比較強勁的就是昌豨(xi),曹操派張遼和夏侯淵兩員大將討伐昌豨,昌豨(xi)盤踞于徐州東海郡,大本營建立在三公山。

張遼與夏侯淵打了三個月沒有打下來,後來細心的張遼在巡視的過程中發現站在山上的昌豨(xi)在環視山下,而且射下來的弓箭也比以前少很多,就感到奇怪,於是和夏侯淵說明情況,猜測是否昌豨(xi)有投降之意,張遼提出有意親自前去與昌豨(xi)交涉,勸降昌豨(xi)。

於是張遼前去與昌豨(xi)搭話,從話語中聽出昌豨(xi)有投誠之意,昌豨(xi)對張遼說道,如果你是有誠意來勸降我的 話,一個人來我軍營商議,於是張遼隻身進軍營、孤膽勸昌豨。到了軍營以後二人進行一番交談,昌豨決定投誠,並把張遼邀請到自己內堂裡面見了家裡的女眷。

我在一次回答有關關羽的問題的時候說過,當時的年代,對方能邀請你進入他家裡面(內堂)並且與家裡的女眷見面,這說明了你我之間有著兄弟一般的情分,這情分可不輕。其實昌豨這麼做也是有打算的,他這是告訴張遼,我是敞開心扉和你談了,我們以後情同兄弟,你可不能出爾反爾。

張遼沒有節省了“開支”,孤膽勸降昌豨,這一事曹操認識到以後,發現張遼膽大、心細,是個優秀將領的好料,從此重點培養,而張遼也不負期望,在接下來的柳城中,表現非凡。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赤壁之戰前一年),曹操想要進軍南方,但是礙於後方不穩,什麼問題難?幽州方向有一個烏丸族的武裝活動力量比較大,曹操擔心烏丸族會成為自己的後患,於是準備先安定自己的後方,然後進軍南邊。

從華北平原到柳城(烏丸族最集中的活動中心)最便捷的路線就是從北京(幽州)----東北(秦皇島)-----柳城,但是東漢末年這帶地區有個特點,就是夏秋之交有連續大雨,這將造成路面積水,軍隊無法通行,最初曹操對此氣象狀況不瞭解,所以在途中遇到了進軍阻礙,好在當地的能人田疇(chou)幫他修改了路線渡過此難關。

當曹魏大軍來到距離柳城200裡的時候對方才發現曹操大軍壓境,烏丸的武裝首領蹋頓,是一個作戰勇猛、威信十足的統帥,雙方碰面的地方史書上記載是白狼山,曹操站在山上看到對方騎兵成千上萬,心想必有一場惡戰,這時張遼主動請纓作為前鋒,曹操當場任張遼為準許,還特別把自己手中的指揮旗(麾)交給張遼,這個麾是軍權的象徵,可以指揮全軍上下,很少給其他人用,在這可以看出曹操對張遼的信任以及想提拔張遼的心。

這時候張遼是什麼心態?全軍都可以自己來指揮,受重用的心態,壓力大的心態。但是張遼一點也不慌,甚至充滿自信,為什麼呢?因為張遼心細,他站在曹操背後看到對方兵馬雖多,但是沒有很規範的陣勢和隊形,換句話說,這是一支民兵級別的隊伍,而曹操的騎兵那可是專業性的部隊,兩個隊伍一碰,結果可想而知。所以張遼心中有底,曹操其實心裡也知道這一出,所以敢把指揮旗交給張遼。

這一年張遼39歲,正是年富力強和沙場經驗豐富的時候,手揮指揮旗,採取攻其薄弱的戰術,對方哪個地方薄弱就進攻哪個地方,很快就把對方几萬騎兵切割得七零八落,這一戰就把烏丸騎兵打得打敗,把烏丸首領斬首,以曹操獲勝告終。

白狼山大戰以後,張遼的人生邁向了新的臺階,就像大多數功成名就的人一樣,張遼也開始出現了人性上的毛病,當更加嚴酷的考驗擺在他的面前時,他能克服自己的弱點戰勝強敵嗎?

張遼的這個毛病在史書上叫做“任氣”,也就是氣勢凌人、有點飄了、狂了,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畢竟當一個人建立了豐功偉績還能低調的人確實很少,但也希望各位能夠以人為鏡。

曹魏平定後方以後下一步就是進軍南方荊州,而進荊州第一個預備步驟就是派三位將領到荊州前線做部署,由三位將領分別鎮守三個地方。《三國志》卷二十三“時于禁屯潁陰,樂(yue)進屯陽翟(di),張遼屯長社,諸將任氣,多共不協,使趙儼並參三軍,每事訓喻,遂相親睦。”

什麼意思呢?曹操分別把三個將領分別放在河南境內三個縣,彼此相距不過幾十里,成犄角之勢。曹操的異姓五虎上將,魁首是張遼,接著還有于禁、樂進、張郃、徐晃。這五虎上將中安排了三隻“老虎”分別在三個縣,這三個縣隔得又近,防區相連,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這就導致互相“掐架”。

於是曹操派了趙儼擔任三個軍隊的參謀長,實際上在中間充當協調人事關係,對三人進行思想教育,說我們不能因個人恩怨而誤了國家大事,不過後來三人都和諧相處了。對於這方面,張遼的進步最快,張遼想,主公都派人下來協調我們之間的關係了,我以後不能這樣。正因為他改正錯誤最徹底、最快,所以才有了他後面的輝煌戰功

建安二十年,曹操從淮南抽身準備進攻西邊的張魯,想從關中往南進攻漢中的張魯,曹操此前在淮南與孫權的你攻我守搞了好多次,而淮南的軍事要點就是合肥,分為新城和舊城。合肥既然是第一要塞,那當然要派一等一的高手。

第一位還是張遼,第二位還有樂進,第三位李典,李典也是驍勇善戰的一隻“老虎”。以前是三隻老虎各在一個縣,現在是三隻老虎都在一個縣,如果張遼沒有改變之前的“任氣”,那這其中必有“好戲”可看,但是張遼對自己的錯誤有了深刻的認識,所以三人之之間也沒有出現差錯。

曹操在離開淮南準備進攻西邊張魯之前留了一個協調人“護軍”,此人叫薛 (xue) 悌(ti),信封上寫著“賊至乃發”,也就是說敵人來了以後才能開啟信封。曹操一離開,孫權得知訊息,出動十萬大軍出動攻城,於是連忙開啟信封,寫著“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三國志》卷一十七。

我們看張遼的處境,不得不感到疑慮,張遼只有七千人,而孫權十萬人,差距懸殊,若固守城池,勝利機會渺茫,可是曹操竟然讓張遼出城一戰,迎接張遼、李典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張遼心細這個特點之前多次提過,張遼和李典選了800名士兵組成一支敢死隊,殺牛宰羊犒勞一番,第二天凌晨,天還沒發白,孫權一方因為路途跋涉還在睡意當中,但是張遼李典二人已經殺進軍帳之中,張遼身披重甲,帶頭衝鋒,朝著孫權中軍大帳衝鋒,孫權在值守衛隊的護衛下連鎧甲都沒來得及穿,連忙逃出營帳後到了墳堆頂上,孫權站在頂上,他的衛隊以孫權為中心,形成一圈又一圈的包圍圈,張遼追至此地,對著孫權挑釁,讓他下來與張遼決一死戰,就在孫權即將被俘的緊要關頭,孫權的援軍到了,張遼只好退回城中。

孫權在合肥城下打了十多天沒有打下來,士氣衰落,於是準備撤軍,畢竟合肥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所以城池修築得也非常堅固。在當時,撤軍的時候一般主帥都在最後,如果撤軍的時候主帥在前面撤軍,那麼後方必定會亂,所以當時孫權軍隊撤軍的時候是等後方逐漸撤軍以後,作為主帥,後面才能撤退。

他們孫吳的船隊停靠在一個渡口,張遼在城頭仔細觀察,等對方最後一批准備上船,人馬又不多的時候,張遼又率領一隊騎兵從城中直接殺出,直奔孫權,想要活捉他。就在這時,孫權的護衛將領立即讓孫權上馬而逃,不用上船了,上船已經來不及了,騎上馬,從河上的一小橋過到施水南岸,到達南岸再上船(因為合肥城就在施水的北岸,他們撤退是在施水北岸上船),一過小橋,立馬把橋拆掉,從而阻止張遼前進,張遼一直追到斷橋邊,差點活捉孫權。

這一場戰役,張遼用七千人馬對抗孫權的十萬大軍,最後成功守住了合肥城,是三國時期守城戰裡的三大經典戰役之一。張遼之所以能取得成功,除了他的勇敢、謀略之外,做事細心,特別是能夠在輝煌時改掉那些因輝煌而產生的毛病,使自己得到提升,不為個人因素而破壞國家利益,以大局為重的種種精神都值得我們去學習,這些都是人性當中具有閃亮光彩、充滿正能量的。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10 字。

轉載請註明: 曹魏五虎將之首張遼是怎樣的人?輝煌戰功背後哪些值得後世啟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