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山國,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國家,這個國家先後與晉國、魏國、齊國、燕國、趙國等大國持續征戰,國運歷經風雨,幾次亡國,又一次又一次奇蹟般地復興,並屢克勁敵,躋身強國之列。在戰國那樣群雄爭霸的年代,中山國雖小,卻能在列強的夾縫間頑強生存、開疆擴土,甚至稱王稱霸,其原因何在呢?
戰國時期,“戰國七雄”是公認的強國,是“萬乘之國”;另外,還有五個“千乘之國”,分別是:宋國、魯國、越國、衛國、中山國。在這十二個強國中,只有中山國,不是周王室宗親,而是由遊牧民族建立的國家,它的歷史飽歷風雨、幾經曲折,一度被稱為“神秘王國。”
關於中山國的起源,據文獻記載,中山國由白狄族發展而來。春秋時期,“重耳奔狄”的故事廣為流傳。公子重耳為避害,投奔白狄,流亡白狄達12年之久。後來,重耳回晉國,立為晉文公,繼位後第一件事就是與白狄結盟。但晉文公去世後,其子與魏國結盟,吞併了中山國。
胡服騎射
此時,年僅19歲的中山桓公率父親的殘部,逃進太行山,他勵精圖治,仿效華夏制度和文化,經過20餘年,在公元前380年,重新復興了中山國,定都於河北平山縣。此後,中山國不斷開疆拓土,得到燕趙 “方數千裡,列城數百”,中山國此時達到了歷史巔峰——極盛的同時又是衰亡的起點。《戰國策》記載,中山恆公去世後,其子孫“驕奢淫逸,享樂成風”。而相鄰的趙國正是“胡服騎射”,富國強兵之時。公元前296年,趙國發兵二十萬滅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