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資訊;不少於800字。
歷史的“隱形人”
任冠青(2011年在山東高考)
談及齊國稱霸時期的風雲人物,世人多識齊桓公和管仲。就連我這個出生於齊國故土的人士,說到鮑叔時也是語焉不詳。因為在某種程度上,他的真實成就實在是太“不可描述”了。齊桓公九合諸侯和管仲賢能改革的光環永駐,歷史的滔天巨浪則早已把鮑叔的功績侵蝕無幾。
可是今天再看這個故事,最觸動我的竟然也是鮑叔這個“隱形人”。有關這段故事,我其實更願意做個歷史的假設:如果鮑叔沒有勸諫齊桓公拋卻往日恩怨,大度起用幾乎要取掉他性命的管仲;如果鮑叔嫉賢妒能,甚至提前預演一番李斯和韓非子那同窗相殘的場景,歷史又會是怎樣的一番走向?
我們都知道,歷史沒有如果。但是在這一場宛若原初狀態的思想實驗中,鮑叔那不可或缺的時代功用卻又被彰顯了出來:正是那份大局觀念,才讓他不至將功名利祿緊緊攥於自己手中,不肯放權;正是他的知人善任和自知之明,才使他主動讓賢,不耽於挑剔管仲的小毛病,從而成就管鮑之交的美名;正是他的步步為營,才讓兩個本來關係相離的個體齒輪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共同奏寫了一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激昂奏鳴曲。鮑叔是明智的,他懂得什麼叫無用之用,不為之為。
功成不必在我,站在“上帝視角”俯瞰,這一點是多麼重要。可是回溯到歷史的點位中設身處地,真正做到這一點又是多麼困難,他必須克服人心的私慾、幽暗與貪婪,甘心屈居後來者之下,把自己從“小我”的繭房中連根拔起,跳脫出時代的爭名奪利之外。
這兩天回看美國現象級音樂劇《漢密爾頓》,最終殺死漢密爾頓的艾倫·伯爾讓我心生觸動。他們曾經是共赴生死的戰友,也曾一路從政、做律師、希望為國家做出貢獻。然而隨著漢密爾頓這個出身貧寒之士一路擔當起更多職責,伯爾的心態卻因此失衡,並最終將其殺死。直到最後,他才懺悔道:我應該知道,這個世界是如此之大,足以同時容得下我和漢密爾頓。面對漢密爾頓的天縱大才,伯爾不願承認,更不願因此甘當“隱形人”,於是故事的節奏幾乎不可避免地向悲劇疾馳而去。與之相比,更顯鮑叔所作所為的難得。
《莊子·齊物論》有言:樞始得其環中,以應無窮。樞是是使門得以轉動的立軸,但它必須套在上下兩個環的“虛空”之中才能得以轉動。可見,在歷史的巨輪中,隱形之“環”是多麼不可或缺,而只有那些真正自知、自信、無私之人,才自願在必要時投身為“環”,為時代添磚加瓦。在現實生活中,每一位堅守崗位的環衛工人,每一位駐守邊疆的軍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對此,世人也應該開啟心靈的閥門,把一味追隨“英雄”的目光稍稍擴充套件,將心比心地去體悟這些奉獻者的赤誠心意。由此,歷史才更顯溫度。
我敬仰鮑叔這些歷史的“隱形人”,因為他們的目光夠澄澈清亮,足以看出時代的趨勢與需求;因為他們的胸懷夠寬闊博大,於是他們甘願捨棄青史之名與眼前浮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