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市開始執行全新的公辦學校與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民辦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則100%“搖號”等“招生新政”。傳統教育如何調整以應對社會變革?沒有了“高入口”生源保障的民辦學校如何保證“高出口”?“公民同招”新政策又會給民辦學校帶來怎樣的機遇與挑戰?未來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民辦學校在全新的招生方式下又是怎樣應對的?
記者近日採訪了我市部分知名民辦學校校長。他們認為,“公民同招”將促使學校更加關注提升辦學質量,更好地推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有利於公辦民辦學校協調發展,進一步緩解家長的升學焦慮。
理性擇校 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曾任成都七中副校長、成都外國語學校校長,現任彭州市博駿學校校長的我市知名校長段必聰認為,“公民同招”正好可以給家長的升學焦慮降溫。他說,學校生存與發展的立足點應該是內涵建設,包括辦學理念和整體辦學質量、精細化的管理服務模式、鮮明的特色與響亮的品牌等。他強調,“公民同招”有助於引導學校透過提高自身辦學特色和辦學質量,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可以選擇的教育,“孩子各有各的特點,學校也各有各的亮點,學校就應該著力於給孩子提供最適宜的教育。”
不與時俱進的學校必被淘汰
原成都七中督學,曾任七中育才學校黨總支書記、七中育才學校水井坊校區執行校長,現任西川中學校長、西川實驗學校校長的省特級教師楊光榮坦陳,新的招生政策對民辦學校有一定影響,但影響不會太大,“這對民辦學校開展高質量的教育教學形成了挑戰,同時也給民辦進一步的高位發展提供了一個機遇。”他認為,如果民辦學校還是用原來的教育教學方法面對今天的學生,學校教育不能與時俱進,這樣的學校最終得不到社會、家長的認同,逐漸會被歷史淘汰。民辦學校必須全心全意去做好教育,用更優質的教育滿足社會對優質教育的追求。
據介紹,西川中學南區和北區對去年、前年該校透過微機派位(當時學校招生總計劃的30%採取微機派位方式招生)的學生情況進行分析後得出結論:微機派位方式進校的學生,其家庭背景、家庭對學生學習的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情況等,與學校自主招生錄取的學生差異不大。
學校有責任發現孩子的天賦
曾任泡桐樹小學校長、泡桐樹教育集團總校長、青羊區教育局副局長、金蘋果教育集團總經理,現任天立教育成都校區總校長的我市首批特級校長楊昭濤認為,呵護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是學校的第一要務。她說:“每個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他們的天賦也是不一樣的,教育的任務就是要幫助孩子找到天賦。一個好學校要透過因‘才’施教,為孩子們提供最適宜其生長的土壤。老師的愛和鼓勵對學生的成長是很重要的,老師和家長要用愛為孩子的成長賦能。”
同時,教育也應遵循因材施教的理念,要從標準化的教育走向個性化的教育,給孩子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發現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天賦。“沒有差生,只有差異,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應該被成全!”孩子科學思維、科學素養、領導力、演講能力、團隊合作、基於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應該好好培養。
辦最貼近於人成長的教育
曾任石室中學校長助理、樹德中學副校長、樹德博瑞學校校長,現任龍泉驛區新格林公學學校總校長兼新格林藝術高中校長的張曉華認為,“公民同招”把升學放在公平的平臺上,無論公辦還是民辦,家長都需要考察學校的文化氛圍是否契合自身辦學理念,以及師資力量是否能支撐辦學理念的落地和特色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氣質型別,每所學校也有不同的氣質型別。在把握學校整體氣質的前提下理性思考,為孩子選擇“氣味相投”“性格互補”的學校。
張曉華認為,“公民同招”讓教育更加公平,民辦學校的優勢在於能夠為學生提供更細緻的服務,能在進行基礎教育的同時給予孩子更加多樣化的培養,比如藝術層面上的培養。
優質化教育是“個性化教育”
曾任龍江路小學副校長、龍江路小學南區創校校長,現任藍港外國語小學校長的劉雷認為,“公民同招”有利於讓教育人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辦學上。新政之下,民辦學校失去了挑選生源的“特權”,必然帶來“生源多元化”,這也迫使學校、老師進行教育教學改革,面對這種情況,優質化教育必然是個性化教育。“做好個性化教育,就要重視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不是重視成功的選拔。”她說:“教育要去關注人的本身。教育的本質是育人。‘公民同招’的目的就是讓廣大兒童能夠接受優質的教育,這一政策會讓我們去關注教學本身的質量。”
讓所有學校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曾任郫都一中、樹德中學博瑞實驗學校副校長,現任新世紀光華學校校長的鄧文光說,“公民同招”既是挑戰也是機遇,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學校,都需要由傳統的“生源發展”向“內涵發展”轉變,思考如何運用科學的管理、豐富的課程、多元的評價提高學校辦學水平。
曾任石室初中學校校長,現任新川外國語學校教學校長、初中部校長的劉全斌認為,“公民同招”政策出臺,讓所有學校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各自的優勢與不足倒逼學校進一步改革,“當所有學校淡定下來,專心致志抓教育而非搶生源,名校才能真正實至名歸。”
曾任成都七中嘉祥外國語學校國際高中副校長,現任青苗學校中方校長的代傲莉認為,新的招生政策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家長因擇校引發的“羊群效應”,對教育生態起到很好的修復作用。“它將促使學校找準辦學定位,在服務、特色、品牌等方面下工夫,提升辦學品質。藉助自身基礎與優勢,透過精細化管理等途徑,繼續贏得家長新的口碑和社會認可,這才是民辦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生存之道。”她表示,因為疫情,留學的熱度會減弱,但國際化的教育、交流仍舊是一個大趨勢。記者 周波 陳茵
來源:成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