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今年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臨近,“非遺購物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一些老字號也紛紛觸電觸網觸屏,藉助直播、短影片等新媒體手段煥發新顏,展現傳統品牌的生機和魅力。然而,近期,162歲的狗不理退市全國新三板,反映出狗不理經營之難,也折射出老字號轉型之困。(6月11日《光明日報》)
對於狗不理退市的訊息,網友的評論多是對狗不理包子的“吐槽”和抱怨:口味一般、服務一般,價格卻奇貴;“不理人”的狗不理,當然人不吃、“人不理”。本是尋常的大眾包子,藉助慈禧太后喜歡吃狗不理包子的故事,狗不理走起了高階路線,賣出皇家御膳的價格。讓消費者“有上當被宰的感覺”,如此“高階包子”即使轉型,也已經先天不足。
而狗不理的轉型,所謂“跨界多元化經營”,又幾乎是和傳統割裂的從頭開始。比如,除了進軍咖啡和益生菌市場,甚至將眼光轉向健康業和美容業,賣起了眼罩、面膜等護膚品。作為全國知名的老字號,不去挽救本來已經不高的“狗不理包子”美譽度,而是扔掉主業,如此轉型,“效果均不理想”幾乎可以預見,也讓狗不理雪上加霜。
應該說,本來,轉型也是老字號的必然選擇。實際上,如今老品牌普遍面臨著一個新市場,尤其是年輕消費者對於“老字號”品牌的不同認知,也對其品牌發展提出了新的考驗與要求,因此,總要開拓新市場。但應該明確的是,這並非就是放棄對傳統的堅守。
在長期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老字號”沿襲和繼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徵和歷史痕跡、具有獨特的工藝和經營特色,取得了社會廣泛認同和良好商業信譽。這種“老”的裡面,附著了多重價值,於當地是一張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和金字招牌。轉型顯然應該是加深而不是弱化“老字號”的文化蘊含。
“老字號”為我們保留並延續著一份歷史的記憶,既然承載這樣的重任,當然不可能在時代的變遷中,放棄自己的歷史文化印記,隨波逐流地以利益最大化為追求。也因此,賣面膜之類的“跨界”和“轉型”,顯然有急功近利之嫌,甚至有可能毀了“老字號”。
如專家所說,老字號的轉型不一定就要盲目跨界和多元化,而應創新地把主業做精、做深、做細,做出現代人喜歡的品質和品牌。比如狗不理,應該研究短缺時代和豐饒時代的不同,研究人們的口味和心理的變化,研究技術和工藝,要一如既往地把包子做得好吃,讓消費者讚不絕口,不斷吸引回頭客,才能讓古老的包子適應新口味、新市場。“狗不理”退市,折射出老字號轉型之困,也給老字號如何轉型,上了及時的一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