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者劉邦的自我回歸智慧

'漢皇千古一英雄,休笑當年馬上功。試問後來為帝者,誰人曾出範圍中。'漢高祖劉邦用自己的智慧演繹了其傳奇的一生。

劉邦作為俗人卻行走了一條不俗的人生之路。

項羽是不俗之人卻演繹了一曲落入俗套的悲歌。

司馬遷不愧為是歷代文人所敬仰的大文豪,我們從他的鉅著《史記》中,讀到了他對自己所處的新朝代西漢的到來以及西漢繁榮的自豪感,歌頌盛事,溢美帝王。秦末的兩位楚漢英雄躍然於司馬遷的《史記》中,把人物的言行描寫地栩栩如生。當然,我們從他的描述中也看到了偉人的智慧和其別具一格的個性傾向。司馬遷在記敘中儘量把這兩個人物做對比,從而特別隱晦地滲入自己的情感傾向。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敬佩之情,從對他們倆人的肖像描寫中可見。項籍身高八尺有餘,力大能舉鼎,才氣超過常人,即使是吳中當地的年輕人也都很敬畏他了。高祖這個人,高鼻子,一副龍的容貌,一臉漂亮的鬍鬚。他仁厚愛人,喜歡施捨,心胸豁達。他平素具有幹大事業的氣度,不幹平常人家生產勞作的事。對劉邦'龍容'的外貌描寫不乏溢美之言。

司馬遷寫到了他們倆見到秦始皇出巡時的言行。秦始皇遊覽會稽渡浙江時,項梁和項籍一塊兒去觀看。項籍說:'那個人,我可以取代他!'項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說:'不要胡說,要滿門抄斬的!'。劉邦曾經到咸陽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他看到了秦始皇,長嘆一聲說:'唉,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面對同樣一件事情,我們在評價人物和事情時候就會站在不同的立場去對待和評價。項羽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貴族剛化教育,而劉邦接受的是平民隨遇而安的柔化教育。剛化教育就是別人要求他的多,剛化教育培養人的就是堅定的立場和自我反抗,憑什麼要我這樣,憑什麼不是我,我要的那樣!柔化教育下的孩子在出生後沒有更多的對優越環境的渴求,因為出生後他們沒有接觸過優越的環境,也不知道優越環境是什麼標準的,所以是一種隨遇而安的自我成長和發展模式。

劉邦在出生後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命名都那麼隨便。他原來的小名叫劉季,即位易名邦,即位以後,當了皇帝以後改了個名字叫劉邦。可見當皇帝之前他是沒有名字的,只有一個小名叫劉季。這個劉季也不是什麼名字,季是什麼呢?季是古人對兄弟幾個的排行。古人兄弟排行老大是伯或孟,老二是仲,老三是叔,老四是季。劉邦的長兄叫劉伯,二哥次兄叫劉仲,沒聽說三哥,書上沒有,叫劉叔的那個沒發現,但是劉邦有一個姐姐是宣夫人,名字不詳,可見婦女在封建社會一直就不被家庭重視的,連名字都沒有,也許她就是劉叔。劉邦稱帝后追尊為宣夫人。他自己叫劉季,劉邦的小弟叫劉交,因為孩子多,本來就沒有正兒八經給孩子們取過名字的父親太公與母親劉媼,就根本不斟酌老五叫什麼名字了。劉邦在男丁中排行老三,另一說法就是兄弟排行用'孟仲季', 當然,還有第三種解釋,第一叫冠軍,第二叫亞軍,第三名叫季軍,第四名是殿軍。劉邦在兄弟中間排行老三,所以叫劉季,是劉家排行老三的意思,劉季確實是一個很隨意的名字。劉邦一步步從沛縣泗水亭長、沛公、漢王,後成為漢朝開國皇帝的過程中,隨著他的知名度、美譽度和老百姓對他的忠誠度不斷地提高,進行相應的帝王品牌包裝是必要的,即位後易名為劉邦,邦即國家的意思。劉邦作為底層的普通老百姓親眼目睹了秦始皇出巡的排場,電視連續劇《楚漢傳奇》中展現的秦始皇的出巡的場景讓我們有震懾心魄之感:一隊隊皇帝的儀仗,一面面黑色的旌旗,車隊源源不斷達5裡之長,數千精銳皇家警衛騎兵與步兵,簇擁著一輛御車,這御車足足可以坐十個人。秦始皇坐在裡面,御駕所到,官民一律跪拜,不得抬頭直視,否則就會人頭落地!多麼威嚴,多麼壯觀,多麼氣勢赫赫!充分展現了秦始皇掃平天下威加四方的威儀與氣勢!充分體現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那種森嚴等級制度。處於最底層的老百姓就只能俯伏在統治者的腳下,讓統治者擺足自己的架子與威勢。劉邦看了這樣的場景,暗自豎起大拇指說:'大丈夫就是這樣的!' 項羽看了之後說:'我也可以這樣!'其實他們看到的這些,就是封建社會的禮制,就是從王侯到平民在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行為規範準則。周朝透過禮樂制度來規範貴族的身份地位,要求貴族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差別,具有維護貴族的世襲制、等級制和加強統治的作用。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大體的階層可劃分為:皇帝、王侯、士、農、工、商,再往下就是不入流的伶人歌伎等。不同的階層一律要遵守其所在階層特有的禮貌規章。作為典章制度,是維護上層建築以及與之相適應的人與人交往中的禮節儀式。西周春秋時代貴族講究的禮是比較多的,有籍禮、冠禮、大搜禮、鄉飲酒禮、鄉射禮、朝禮、聘禮、祭禮、婚禮、喪禮等等。禮樂制度在封建社會就是各個階層在社會生活中所展現的外部特徵和表象,用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類似於現在社會的以貌取人吧。封建的統治者就是透過各種禮的儀式,增強各階層的'儀式感',提醒各階層的人們時刻牢記自己的位置,是不可隨便逾越的,這就是鞏固封建統治的一種教化。

所謂'禮治'就是君、臣、父、子各有名分,貴賤、上下、尊卑、親疏都有嚴格的區別。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項羽的祖父叫做項燕,是楚國的名將。儘管當時沒落了,但他身上有濃厚的貴族血統和遺風。剛化教育更多的是先祖繼承和模式,柔化教育則是外界對他沒有成長的束縛和要求,需要在周圍的環境中自己不斷的成長與除錯,看什麼樣的外部環境和標準適合我,以環境為先,以他人為先。

我們現在社會發達,物產豐富,家庭文化教育水平高,很多孩子接受的就是來自家庭的剛化教育,依據社會的樣子、別人家孩子的樣子、家長心目中好孩子的樣子、老師喜歡的樣子培養孩子,教育的結果就是孩子太自我了,而且極具反抗精神,易和家長衝動發火,這就是優勢的環境造就的,用我們的話說'都是慣的'。我們來看《史記項羽本紀》中對項羽叛逆性格的記錄:'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大致的意思是這樣的:項籍小的時候曾學習寫字識字,沒有學成就不學了;又學習劍術,也沒有學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卻說:'寫字,能夠用來記姓名就行了;劍術,也只能敵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習能匹敵萬人的本事。'於是項梁就教項籍兵法,項籍非常高興,可是剛剛懂得了一點兒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學到底了。項羽從小對學習新事物是有牴觸情緒並且不能堅持下來,家裡有條件給他提供學習的環境。與項羽相比,劉邦作為平民只能不學無術了,我們父輩沒有條件上學的人也多的去了。很多不富裕的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就是盲區。當然,通常不富裕的家庭父母的文化層次顯然是不高的,因為不富裕,所以好多時間就是出去勞作養家餬口。孩子就是自己適應環境自己成長,孩子自己在大街上玩一天都不用管,家長才不管玩什麼。然而,沒有家長的輔助,他們對環境的適應和除錯能力是很強的,他們通常是先觀察周圍環境,分析和評價環境。所以劉邦見到秦始皇時,就說那才是大丈夫!從這裡我們看到劉邦謙虛而低調,會恰當地評價周邊環境。項羽見到秦始皇時說我比他強!我能取代他!《項羽本紀》中有記錄,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項羽的叔叔項梁馬上捂住他的嘴說:不能瞎說,這是要要滿門抄斬的!' 而項羽的個性帶有針對性和挑戰性且目中無人,重要的原因就是家庭教育。

剛化教育是以'我'出發的立場,柔化教育是以'他人'出發的立場 。人,為人處事要有格局,格局首先來自自身的遺傳天分、其次是出身背景,最後是後天的修煉,後天看過的書,接受的教育以及走過的路。從二維的角度分析,格局包括縱向的所站的立場和橫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出發點和落腳點決定了格局的大小,立場決定了格局的深度。立場很重要,就是我們對自己的定位。以'本我'為中心的人,常常把自己當成事件的主角,用散佈威嚴的方式處理和解決問題;以'他人'為中心的人,往往把自己作為旁觀者,用相機而動的方式來支配自己的言行,遇事比較容易變通。項羽用的是'我本位',而劉邦體現的是'他人本位'。我本位的人做事比較自律、認真、正義、讓人敬畏。他們以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去衡量周圍的人和事,如果意願和環境不吻合的話,會表現得很急切而且衝動,高階神經活動強烈,然後就會就事論事去找解決的辦法。我本位的人在客觀環境的刺激下,通常會在短期內做出應激反應,表現比較直接而幹烈。他人本位的人比較懶散、僥倖、隨意、大度、圓滑、變通,讓人容易接近。他們通常以周圍的環境或人的活動為自己行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分析環境的發展變化,來決定自己的語言和行為 。

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麼,《史記》記載,高祖以亭長的身份為沛縣押送徒役去酈山,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徒役們有很多在半路逃走了。如果這個任務給我們,我們會怎麼做?假設這個任務分派給項羽這樣一個我本位的人,項羽有威嚴,也許徒役們不會有逃跑的想法和行為。如果跑掉了,項羽會很生氣發怒,一定要把這逃跑的徒役找回來,向上級領導交差。你說劉邦怎麼辦?劉邦想估計等到了酈山也就會都逃光了。所以走到豐西大澤中時,就停下來飲酒,趁著夜晚把所有的役徒都放了。高祖說:'你們都逃命去吧,從此我也要遠遠地走了!'此時徒役中有十多個壯士願意跟隨他一塊走。在遇到問題解決問題時,我們發現,人們有不同的解決方式,項羽的思維就是落入俗套的。而劉邦,用他的智慧,用他的'他人本位'分析解決問題。當今都在熱議'高情商',不就是讓他人舒服,從而自己不是很愉悅嗎?我們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就是他人,落腳點就是共贏。劉邦對待徒役們,就是請他們搓一頓。當然,在這項工作中有劉邦自身的工作懶散不認真,使徒役們有逃跑的可趁之機。他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後用劍把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乾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是什麼?有些徒役跑了,有些不跑,願意追隨劉邦,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就是一舉兩得的共贏。

思考良久良久,給劉邦一個結論吧:他人本位的自我迴歸智慧。

縱觀古今,成大事者無不是大度豁達。能豁的出去,才能馳騁天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117 字。

轉載請註明: 成功者劉邦的自我回歸智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