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為人父母的心願,每個孩子也都與眾不同,這是事實,但不可否認,大多數的孩子,最終都會成為上班族中的一員,海歸宋靜便是其中之一。
小時候,想要父母給幾毛錢買零食很難,但是學校要幾塊錢、幾十塊錢的資料費、各種費的時候,父母很慷慨,甚至全家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給孩子選擇他們眼中的名校,高分補習班,甚至出國遊學。他們嚴格響應那個時代的口號“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宋靜的父母也是如此。
留學生在人們的印象中大致經歷了兩個階段,10多年前,當普通畢業生排著長隊,等著遞交簡歷的時候,海歸直接去專門的貴賓室面試。那個年代能出國留學的人少,學成歸來的又少了一部分,市場需求大,對應的人才少,那可不得寶貝著。
這就給同一批找工作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出國留學畢業好就業,人一旦形成固有的認知,就很難改變,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有能力送孩子出國。直到今天,很多家庭仍然優先選擇國外名校,大多數從小學、中學就開始了,這本是好的社會現象,俗話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海外留學無疑是兩者的完美結合。
但是隨著國內教育質量提高,社會供求關係慢慢變化,海歸數量增加,質量自然也就參差不齊,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整體印象有了新的認知,非世界名校的海歸,在找工作的時候,幾乎沒有優勢。
現在人們對留學生的印象,高考沒有考上大學,中考沒有考上高中,學習成績不行,家裡有錢,在國外混了幾年,回來都說是留學生等等,一言以蔽之,就是“畢業證買的,這娃不行”。不幸的是,宋靜趕上了這波印象。
宋靜是青島姑娘,上學的時候,韓劇大火,再加上很多韓資企業在青島投資建廠,當時人們的認知是“學好韓語,好找工作”。於是宋靜高考後,放棄國內大學的機會,跑去韓國讀了韓語專業,本科畢業後,已經是2014年了,不太好找工作。於是繼續深造,選了工商管理專業。2017年,碩士畢業回國,韓企裁員,更不好找工作。
在外七年,各種費用加起來,前前後後100多萬人民幣,其中30萬左右還是借的。一畢業就揹負債務,在國內很常見,很多大學生都會申請助學貸款,利息低,畢業後每個月還幾百塊,很快能還清,但是一畢業就負債幾十萬的,大概只有留學生和創業失敗者了。
宋靜的家庭並非大富大貴,急需她畢業後工作還錢,起碼得先把借的30萬還上,可是宋靜找工作並不順利,經常和本科生一起投簡歷,小公司對她海歸的背景不關心,大公司宋靜在一堆名校的簡歷中並不突出,這就導致沒有任何優勢可言。韓國留學生韓語專業,那就去韓語培訓機構吧,結果人家不關注學歷,底薪按政府的最低標準,工資主要靠招生提成,愛幹不幹。
招生哪是那麼容易,那自然沒什麼提成,幾個月都招不來學生,培訓機構當然不樂意,最低的底薪也是錢。於是宋靜離職去了一個親戚的外貿公司,說起外貿,“那很賺錢啊”,看,又犯了跟“留學好找工作”一樣的錯誤,宋靜用她4K的月薪證明,並非如此。
4K的月薪我們來算算,住宿預計800元,一個月生活費省吃儉用1000元,話費、物業費、交通費估計200元。不敢生病、不敢逛街買衣服、不敢額外多花一分錢,一個月有2K的結餘還債,按目前這個節奏30萬粗略得還12年。想想都絕望,節流是不能了,那就只能開源,響應政府的地攤經濟,宋靜下班後去夜市擺地攤賺外快,這一年她28歲,還沒有多少職場經驗。
害怕不?粗略的算,一個即將30歲的人,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找工作沒有優勢。因為她才畢業,這算理由嗎?一個孩子到18歲就成年了,理論上要開始不靠父母,自己養活自己,自己解決問題。可是我們的孩子18歲才剛剛高考完,沒有一點要獨立的意思,父母也沒有給予這方面的教育。父母一路包辦到本科畢業、研究生畢業,不得不放手,因為大多數的父母實在是無能為力了。
國內校招接棒父母,給這些長大的孩子,做了最後一棒安全無縫的輸送。部分留學海外錯過校招的孩子,就沒這麼幸運了,他們沒人護送,自己出來找工作,到這一步,大部分孩子才真正開始獨立,自己養活自己。很多一直被父母包辦一切的孩子,感覺很惶恐,不敢自己找房子,水電有問題,不知道怎麼辦,甚至不知道物業是幹啥的等等。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和選擇的權利,“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謀一切”我們沒資格說錯。 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對類似宋靜這樣的經歷和選擇,只能說也許當事人甘之如飴。但是當我們有了一個認知,並因此做出決定的時候,是不是去調查一下前因後果,分析一下自己做和別人做的區別。
當初韓企在青島大量投資,對那一年的畢業生而言是一次機會,那對七、八年後的畢業生也如此嗎?考慮一下企業的平均壽命,以及幾年後的市場環境。都說外貿賺錢,外貿是什麼,哪個國家和環節賺錢,是不是得好好了解一下,再去行動,好歹“知己知彼,才能賺錢”。
父母給孩子選擇名校的時候,是以什麼作為參考標準,出過多少狀元?狀元有沒有就讀過該學校?每年的狀元出自不同的學校,甚至同一狀元同時就讀過2-3個初中、高中。幾大名校怎麼選,好糾結是不是?花錢都是其次,主要是這樣的名校自己家的娃考不上,就算千辛萬苦進去了,然後呢?進不去,送出國?
我們是否冷靜地思考一下,擇名校、送出國背後的最終目的。儘管父母眼中的孩子是完美的、獨一無二的,但是不得不殘忍地說,對於社會而言,絕大多數的孩子是一樣的。“望子成人,成一個健康的人,一個樂觀面對一切的人,一個大智若愚的人”遠比“望子成一個籠統的龍”要好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