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殖民地緬甸地處日本前鋒部隊和英國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之間,因而在東南亞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位置。緬甸還是中國蔣介石部隊的主要運輸補給線。這條補給線南起緬甸首府和重要港口仰光,北至臘戍,中間有長約965千米的鐵路貫穿。
從臘戍經緬甸公路,物資可以直接運往中國。自1886年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後,緬甸人一直不滿英國人的統治,有幾個主要的反對人士甚至跑到日本接受訓練,準備抵抗英國殖民當局的統治。大部分殖民地區的當地緬甸人都和唯一的一支英國師之間存在著高度的緊張關係。
1941年1月,戰區司令英國人韋維爾將軍命令第17印度師進入緬甸以加強那裡的防守。派往緬甸的其他盟軍部隊的任務也都一樣,其中中國的第66軍駐防北部的緬甸公路,綽號為"醋瓶子——喬"的史迪威將軍指揮的另外兩個中國師則負責保護中緬邊境。
在空中方面,盟軍部隊只有一個英國飛行中隊和"飛虎隊"。但該地區的英軍在日軍攻佔馬來亞之前,一直不相信日本會進攻緬甸。英軍認為他們還有時間備戰,於是就派第17師開赴薩爾溫江河畔構築防線,但飯田祥二郎大將率領的日軍第15軍團卻無心等待。
1月16日,擁有兩個精銳師團的日軍第15軍團在300架飛機的空中支援下發動了進攻。盟軍部隊,特別是"飛虎隊"雖然在仰光保衛戰中進行了英勇抗擊,但很快就被打敗,這使日本在該地區贏得了制空權。
2月初,日軍利用速度和分進合擊的戰術摧垮了盟軍在薩爾溫江上的防線,迫使第17印度師退至錫當河一線保衛仰光。在撤退過程中,日軍從側翼襲擊第17師並對錫當河上唯一的一座大橋發動了攻擊。
慌亂中,英軍指揮官下令炸掉了這座大橋,希望把日軍擋在河對岸。令人遺憾的是,此時第17印度師仍在河對岸。他們奮力拼殺,衝出了日軍的包圍圈;但當他們來到被炸的大橋邊時,才發現面臨著巨大的災難。
由於這是他們唯一的逃生路線,士兵們絕望至極。他們扔掉身上的武器,泅水渡過湍急的河流。雖然有3300名士兵到達了河對岸,但他們大多數的武器都沒了。此刻,整支部隊元氣大傷,士氣低落。
本文節選自《落日:日本帝國的覆滅》,作者:安德魯·威斯特,格里高裡·莫特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