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家長鬧矛盾該怎麼解決呢?作為家長,我們究竟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怎麼樣和孩子溝通才是正確的呢?孩子為什麼會不聽話呢?原因到底是什麼?該怎麼解決呢?
如果有一個方法可以幫助您解決和孩子的溝通問題,您願意花幾分鐘來學一下嗎?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深本數學創始人鄒華權老師的分享。
隨著期末考的即將到來,孩子壓力大,家長壓力也很大。隨之而來的就是家長與孩子的溝通矛盾問題。最近有不少的家長都在抱怨這樣一個問題,出於對孩子的關心,作為家長總會經常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或者督促孩子完成某件事……但孩子總是聊著聊著就跟家長對抗,甚至吵起來。
表面上這些都是孩子的問題,但病根可能出在家長身上,你與孩子怎樣溝通往往決定了教育效果。由於家長不瞭解溝通心理學,經常使用“封閉式話語”引起孩子的反感。
澆滅孩子熱情的是封閉式語言
所謂的封閉式語言是相對於開放式而言的,在實際生活中,家長常常掛在嘴邊的“有沒有做作業”、“是不是又遲到了”等就是封閉式語言,這些話語往往只會讓孩子在“是”與“不是”之間作選擇,孩子並沒有太多思考與表達感受的空間。
其實,孩子並不是反感家長詢問關心的意願,而是對家長的封閉式語言隱含的控制產生了對抗心理。如果家長只著眼於事情的結果,封閉性地質問孩子“是”與“不是”,那就無法瞭解到孩子遲到或者沒交作業背後的原因。
家長投稿
一道數學題,我已經跟孩子說了很多次,但是還是做錯,真想不明白!
鄒老師
您是怎樣跟孩子說的呢?
家長投稿
就是這樣一步一步引導他!
鄒老師
這是家長在做作業呢?還是孩子?
鄒老師指出,這位家長所說的“引導”其實是一種“替代”,表面上家長是在引導孩子思考解題的思路,但本質上是家長自己在解題,而不是孩子,這種“是不是”的封閉式問題無法為孩子提供思考的空間。
鄒老師小科普
“作為家長應該知道,從7歲開始,孩子的心理發育就開始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這時候孩子開始建立具體的邏輯思維能力,到了12歲之後開始學習成年人的思維模式。家長也要適時轉變跟孩子的溝通方式。”
如果家長還是固守以前的觀念,以“我說,你聽”的方式跟孩子溝通只會適得其反,不僅無法讓孩子理解,而且還容易刺激孩子的逆反心理。
開放式問題更能夠開啟孩子心扉
所謂的開放式問題就是要讓孩子有發揮的空間,而不是用肯定或否定句來簡單回答,這是跟封閉式相對的。
不少家長與孩子溝通時都會存在“爸爸”這種情況,問一句,孩子非常簡短地答一句,甚至不回應,如何避免面對“無話可談”的狀況?家長應該學會像“媽媽”那樣,多利用開放式問題與孩子溝通,為孩子提供表達空間。
開放提問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表達慾望,家長能夠更好地瞭解孩子真實感受或想法。如果家長要讓孩子“聽話”,首先需要學會做一個聆聽者,這才是有效溝通的良好開端。
家長不要為了聊天而聊天,要講究方法
一、學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家長閉著嘴巴、坐在那裡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不要表現得什麼都懂
有位朋友以機智善辯、見解不凡享譽朋友圈,可是青春期的兒子跟他非常對立,要麼不說話,要麼開口就吵架。
後來他意識到,問題根源在自己:兒子一開口,往往就被他批得體無完膚……
他把自己的這種溝通方式稱為“大樹底下不長草”,不是他的看法不對、不好,兒子才不要聽,恰恰因為他太對了、太能了,讓兒子顯得很“瓜”,結果,兒子就懶得在他面前說什麼了。
挑好時間
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致志地看電視、玩手機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願意被打擾啊,那結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
所以,聊天時儘量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麼要緊事的時候。如果家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地聊天。
抓住重點
俗話說“牽牛要牽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如果家長談話抓不到點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一見面就反覆叮囑“要好好學習”,成天將陳詞濫調掛在嘴邊,孩子不煩才怪!
反之,如果家長平時多觀察,積極與老師溝通,多到學校走一走,瞭解一些真實的具體情況,那麼一旦談話,“某月某日某時某地某事”內容確鑿具體,孩子一下子被點中穴位,知道你在真正關注他,也不會狡辯託詞了,再繼續談下去效果會截然不同。
適當示弱
家長和孩子的溝透過程中要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
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比較敏感,家長在溝通中應該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感受到關係緊張時要收斂並且想辦法修復,青春期的孩子情緒爆發時,不能硬來,家長可以適度示弱並進行安撫,等孩子情緒緩和了,再繼續討論有爭議的話題。
青春期的孩子遇到問題時,會有自己的主張,即使家長知道最佳解決方式,也不要直接告訴孩子,更不要強迫孩子聽取採納,建議使用發問式溝通。比如
你覺得這個事情怎樣處理比較好?
需要爸爸媽媽為你做些什麼?
你想聽聽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嗎?
近些年,大家越來越意識到“說話之道”的重要性,作為家長,也要學學與孩子溝通時的“說話之道”。
與孩子溝通的前提,是要認識到孩子的獨立性,站在孩子角度理解他,以平等的身份尊重他,以理談事說服他;既指出問題又給足面子,既找到不足又善於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