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的孫子給友人寫的一封信,被譽為“天下法書之祖”
陸機(261-303年),字士衡,世稱陸平原,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祖父乃是三國時期大名鼎鼎的東吳都督陸遜。陸遜因與呂蒙設計奪荊州、擒關羽而成名,後來更是在東吳與蜀漢的“夷陵之戰”中,“火燒連營七百里”大敗劉備而天下聞名。
陸機的父親是陸抗,陸抗與陸遜二人皆是東吳的中流砥柱,並稱為“遜抗”,被譽為吳國最後的名將。
陸機“少有異才,文章冠世”,太康元年(280年),東吳被西晉滅亡,陸機當時已20歲,他退居田野,閉門勤學近十年。
太康十年(289年),陸機與兄弟陸雲來到洛陽,文才傾動一時,受名士、太常張華賞識,此後名氣大振。當時有“二陸入洛,三張減價”之說(三張指張載、張協、張亢)。
陸機和陸雲皆為我國西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並稱為“二陸”。陸機以賦體所作的《文賦》是古代重要文學論著。
陸機曾經給友人寫了一封信扎《平復帖》,因其中有“恐難平復”字樣,故名。這是現存我國古代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被譽為“天下法書之祖”。
《平復帖》全帖共九行八十四個字,卷前白絹題簽“晉平原內史陸機士衡書”一行小字,其中“晉平”二字已脫落,為後來的唐人所書。又有“晉陸機《平復帖》”數字,乃是宋徽宗趙佶的泥金題簽,下印有雙龍圓璽。
《平復帖》的內容主要涉及三個人物:賀循,是陸機的朋友,身體多病,難以痊癒。陸機說他能夠維持現狀已經可慶,又有子侍奉,可以無憂了。吳子揚,以前到過陸家,但未收到重視,如今將西行,復來相見,其威儀舉動,自有一種較前不同的氣宇軒昂之美。最後說的夏伯榮,因寇亂阻隔,沒有訊息。
《平復帖》是草書演變過程中的典型書作,最大的特點是猶存隸意,但又沒有隸書那樣分明,字型介於章草、今草之間。
細觀該帖,筆鋒剛勁質樸,整篇文字格調高雅,神采飛揚,字雖不連屬,卻洋洋灑灑,令人賞心悅目,字裡行間透露出書法家的儒雅與睿智。
《平復帖》寥寥數行,字字珠璣,明末的書畫大家董其昌贊曰:“蓋右軍(王羲之)以前,元常(鍾繇)以後,唯存此數行,為希世寶。”
歷代書法家均把陸機的《平復帖》奉為“章草”向“今草”過渡的典範。《平復帖》距今已有1700年的歷史,它在我國書法史上的特殊意義在於——它是第一件流傳有緒的法帖墨跡,把它奉為“天下法書之祖”毫不為過。
《平復帖》的最後一位私人收藏家是值得尊敬的愛國民主人士張伯駒先生。1937年末,他不惜傾家蕩產,花巨金購得此帖,後又歷經艱險,悉心保管,才使它未流失海外。
在躲避戰亂的路途中,張伯駒將《平復帖》縫在身穿的棉襖中,視同生死。更為感人的是,張伯駒後來遭受土匪綁架,並以“撕票”方式威脅索取巨資時,他卻關照夫人:“寧死魔窟,決不許變賣家藏!”
解放後,1956年,張伯駒夫婦毅然將《平復帖》與收藏的多件珍貴文物捐獻給國家,《平復帖》現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