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龍泉山中殘存的川渝古驛道(攝影 餘茂智)

四川線上訊息(記者 吳曉鈴)水道、驛道、公路、鐵路……成渝古驛道,既是 一條商貿經濟大道,也是一條人文大道。

成都地鐵2號線,細心的乘客會發現有一站命名為“東大路”。

東大路,並非指地鐵經過此處的一段道路。在明清以來的數百年裡,它曾經特指從成都出發,翻越龍泉山,過簡陽、資陽、內江,一路向重慶蜿蜒的一條陸上交通要道。因為道路位於成都東方,故稱“東大路”。

重慶和成都,巴蜀雙子星。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以“東大路”為代表的成渝古驛道曾經見證了兩地商貿往來的繁榮,文人墨客的風流,留下了古鎮、石刻的歷史文脈。當成渝高速、高鐵在兩地架起“時光隧道”,古驛道之上車轍過處的深深印跡以及亙古奔流的江水,仍在講述著昔日的熱鬧與榮光。#SplitPageHere#

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五鳳溪沱江古渡口(攝影 餘茂智)

成渝兩地自古水路相連

“成都和重慶,至少在2000多年以前就透過水路相連。”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謝元魯介紹,成渝古道從古至今並非一條,既可以從成都向南入岷江,再順流直下匯入長江“下渝州”,也可以透過陸路翻山越嶺到重慶。

最早行進在這條路上的“歷史名人”,當屬古蜀時期的叢帝鱉靈。第二批四川歷史名人常璩曾在《華陽國志·序志》中這樣記載:“荊人鱉靈死,屍化西上,後為蜀帝。”謝元魯說,結合近幾十年四川開明王國時期出土文物中的楚文化特徵,這個傳說當指來自荊楚之地的鱉靈溯江而上,經重慶、入岷江,最終到達成都附近,並因治水有功逐望帝而成為最後一世古蜀開明王。

千百年來,這條水道見證著巴蜀大地的烽煙滾滾和朝代更迭。“歷史上若干次重大戰爭,都是沿著水路行進的。”謝元魯說。

兩漢之交,公孫述稱帝於蜀,建立成家國。劉秀建立東漢政權以後,派大司馬吳漢從長江中游坐船開赴重慶,沿岷江一路打到成都,消滅了割據政權。蜀主劉備入川,同樣是從荊州過三峽,從重慶、合川經涪江走到今日綿陽,在這裡和當時統治四川地區的劉璋相會。東晉時,李特、李雄在成都建立成漢國,被東晉大將桓溫奉旨入蜀消滅,同樣是從三峽經重慶再入岷江至成都。“可見從先秦至兩晉,連線成都和重慶兩地的主要是水路。這種天然形成的通道不需要人工開鑿,還可以承載大規模的人員和物資流動。”

這條風光旖旎的水路,同樣留下了文人墨客的壯美詩篇。青年李白當年仗劍出川,一葉輕舟穿行平羌小三峽時,寫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一句“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勾勒出詩仙出川的清晰路線。謝元魯說,杜甫客居成都後離開四川,走的同樣是這條水路,當他聽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時,設計的線路便是“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到了宋代,范成大更是在《吳船錄》裡詳細記錄了從成都至青城山、都江堰、峨眉山、樂山大佛至長江三峽一路遊玩的行駛路線。

從先秦到唐宋,人們穿行巴蜀之地為何鍾愛水路?四川省歷史學會會長、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員譚繼和表示,先秦與秦漢時,成渝兩地巴人蜀人交通重點共同放在由蜀到隴的山路開鑿上。向北通咸陽、長安到中原,開拓金牛道,在羊腸鳥道左擔而行,蓽路藍縷,才達到了“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的效果,巴蜀才能加入到以長安為中心的全國商業城市網路體系中去,成渝才有條件發展自己的商業城鎮網路。

其實,成渝兩地古有土路相通,但因上述原因未成為開拓重點。直到唐宋時期,江州變成恭州、重慶以後,成渝通道在全國市場網路中的重要性突顯出來。而重中之重,則是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到三峽水路的開拓。再加上依託成渝兩大城市為中心發展起來的沿途大小場鎮多在水邊或鄰水而興,如岷江流域場鎮多在江的西邊,形成林盤城鎮;而嘉陵江流域場鎮多在如巴字的曲流彎處,形成大小太極城形勝。這樣,水路交通自然成為首選,成為唐宋以來成渝城鎮商業交通網路多途徑、多條路的第一路。

以水路帶動,成渝交通水陸互補,道路多元,成渝兩城真正水乳相連,沿途的城鎮才能真正緊密圍繞成渝雙子星座城,成為一根藤上的大小西瓜。唐宋明清以來,成渝為雙中心的經濟商業文化網路中的大小城鎮群才真正出現,這才為今天成渝經濟區城市群的發展奠定了歷史基礎。今天成渝一體發展,就是這條巴蜀文脈大藤數千年發展的最大成果。

有趣的是,李白之後,唐宋興起了李白《蜀道難》寫的是三峽水路還是陸路蜀道的爭論,是蜀道易還是蜀道難?直到郭沫若寫出“蜀道易,易如履平地”的頌歌才暫告段落。這個由難歌到頌歌的過程,就是蜀道陸、江、空立體交通,從古到今千年歷史發展夢想實現的過程作背景的。#SplitPageHere#

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古驛道旁的元堡摩崖石刻(攝影 餘茂智)

明清驛道響起馬蹄聲

成渝兩地陸上官方驛道的貫通,在學界多認為從明朝正式開始。

早在朱元璋稱帝當年,他便下令整頓和恢復全國驛站。次年,又把元朝時設立的“站”全部改為驛。史料顯示,成都錦官驛、龍泉驛等成渝古驛道上的主要驛站,便從明朝開始。至於從成都過簡陽至重慶的這條陸路為何被稱為東大路,則是清康熙6年時,朝廷繼續在四川大規模設定驛站,並且分為東西南北4路的緣故。根據《四川通史》記載,東路正是從成都水、陸總驛錦官驛出發,經得勝場、沙河堡、大面鋪至龍泉驛,再一路向東蜿蜒,過簡陽、內江,直到“奉節之小橋驛”,這也是明清以降連線成渝的主要道路。

謝元魯認為,明朝在四川開闢陸路,和中央王朝對四川的統治比較薄弱也有一定關係。“川南少數民族聚居,多次叛亂,影響水路交通安全。此時加強陸路交通建設由此變得必要。”

這條道路曾經如何繁忙?巴蜀文化研究專家袁庭棟介紹,錦官驛作為明清時期全省最大的陸路馬驛以及最大的水驛,在明朝時曾記載日支驛糧百石,蔬菜銀100兩;在這裡置備入藏物料,竟用銀高達13萬兩。到了清朝,政府每年要為驛站劃撥的運營經費達到3927兩白銀。即使作為東大路上普通驛站的龍泉驛,也是規模了得。根據明天啟年間馮任修的《成都府志》(當時簡州隸屬於成都府)記載:龍泉驛配備旱夫60名、廚子6名、馬45匹,每年要花2600多兩白銀。由此可以看出,當時東大路上有大量過往官員和需要派發的檔案。

連綿的驛道串連起了沿線古鎮,並最終根據10裡一鋪、60裡一驛的郵路要求,讓沿途更多的場鎮應運而生。自此,除了官方驛馬在古道上的風馳電摯掣,過往商賈的騾馬以及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也開始在這條驛道上穿行。

咸豐年間的四川學政、著名書法家何紹基,便曾經下榻龍泉驛。譚繼和說,咸豐4年正月初六,何紹基從外地返回成都過草堂人日,但因為人日是每年正月初七,於是他只好先在龍泉驛暫歇,直到初七這天一早才走進成都城,到草堂拜祭杜甫,書寫了著名對聯:“錦水春風公佔卻,草堂人日我歸來。”至今,這幅對聯仍掛在草堂工部祠大門外,成為諸多遊客草堂遊覽的打卡地之一。

明朝商品經濟的萌芽以及1890年重慶首開商埠,則令成渝古驛道更加繁忙和發展。譚繼和介紹,明人張瀚的《松窗夢語》曾經提到成都首稱會府,重慶則是全省重要碼頭,成渝“利在東南”,是明朝時期西部最重要的商業網,可見成都和彼時的重慶府已經在商業上唇齒相依。到19世紀末,法國傳教士古德爾寫雲南遊記,更是專門提到重慶和成都的商業往來:成都的貨物要下江南,必須要經過重慶;下江的貨物要到成都同樣如此。此時的成渝古驛道,“往來通行於道,車馬往來”“貨物相望於途”,商業往來頻繁。到重慶首開商埠,它作為現代港口的重要地位更加凸顯。#SplitPageHere#

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來鳳周氏百歲牌坊(攝影 餘茂智)

驛道連線成渝一家親

重走成渝古驛道,當年往來車馬喧的盛況在不少地方猶可觸控。

四川歷史上著名的大移民“湖廣填四川”,在成渝古驛道上至今能尋到諸多痕跡。龍泉驛洛帶古鎮老街,客家民居至今儲存完好,一個操著正宗四川話的年輕人,轉頭和家人就可能說起四川人聽不懂的客家話。成渝古驛道經過的重慶榮昌區,同樣在多個區域有客家人紮根,他們“寧賣祖上田,不丟祖上言”,語言和不少生活習慣還保留著祖先的痕跡。

地處東大路要衝的簡陽石橋因為水、陸皆通,曾是民國時著名的“小漢口”,最繁華之時,江面帆檣林立,多得無法靠岸,六大會館、六省公所、十二家銀行如雨後春筍。

一路東行,重慶市永川區,雜草叢生的青石板路上,馬車長年累月穿行輾壓出了深深的車轍;這裡的太平場是成渝古驛道必經之路,過往商旅行經此處往往就在這裡住宿。當地老人回憶,民國時期,過往客商成為土匪眼裡的肥羊,太平場專門在場鎮兩頭修了兩道高大結實的柵子門。夜幕降臨,大門一關,留宿客商才能真正安歇。

美食也因古驛道應運而生。重慶的郵亭鯽魚、資中的球溪河鰱魚,沿著古驛道在成渝兩座城市遍地開花……

譚繼和說,20世紀初,清朝政府籌劃修建川漢鐵路,其中四川段的路線經總工程師詹天佑審定,走的便是成渝古驛道的線路。然而清廷的腐敗無能最終導致保路運動。此後,四川保路運動的東路同志軍在夏之時率領下於龍泉驛起義,並沿東大路撤離至樂至,再沿涪江而下進入重慶城。1933年,駐防重慶的四川省主席劉湘終於主持建成了成渝兩城之間的第一條公路——老成渝公路。這條公路走向同樣和成渝古驛道幾乎完全一致。

老成渝公路的開通,讓它在抗戰期間成為運送軍用物資的重要通道,也讓成渝兩地的聯絡更加緊密。尤其國民政府遷都重慶以後,相距300多公里的兩座城市,一座是舉國矚目的陪都,一個則是文人薈萃的文化中心,巴金、張大千等教育文化界人士在成渝這條公路上留下了往來身影,成渝兩地文化交流日益頻繁。

時光飛逝。從成渝古驛道耗時十餘天才能走通,到民國時期老成渝路坐車需要幾天,再到如今的成渝鐵路、成渝高速、成渝高鐵,這條飛速發展的“東大路”早已讓兩地納入了兩小時經濟圈。

東大路成渝古驛道在歷史塵埃中漸漸湮沒,更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網路,正在助成渝雙城攜手騰飛。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931 字。

轉載請註明: 一條路兩座城,在千百年的時光中淺吟低唱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