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設計上熱搜啦!”
張穎太忙了。從端午節開始,她和南開大學招生辦的同事們每天工作12個小時,週末也不休息。但7月26日看到“南開大學錄取通知書送兩粒蓮花種子”登上微博熱搜榜第一位,她還是短暫停下手裡的活兒,把這個“大驚喜”發到了錄取通知書設計群。
這個招生季,只要聊起高校錄取通知書,無論媒體還是網友,總會提到來自南開的那“兩粒種子”。任哲和他的團隊,就是藏在種子背後的人。
起點太高:來自“永珍新生”的挑戰
“知中國者,必知南開。”張穎至今還記得,2009年,她收到的那張本科錄取通知書上印著這樣一句話。
南開大學中文系,是這個河北姑娘親手填報的第一志願,“那是我第一次為自己的人生做出如此重大的選擇。”拿到通知書的瞬間,她伸手握住未來,也第一次品嚐到了汗水與奮鬥結出的果實。望著通知書上的周總理像,張穎那時就覺得,“南開的學生,應該是這樣的。”
本科、讀研、留校擔任輔導員、調來招生辦公室,這11年,張穎從沒離開過母校,只是從錄取通知書的一頭走到了另一頭。年初,招生辦安排了2020年通知書創意策劃的任務,張穎鄭而重之、不敢怠慢,因為“一個考生與南開結緣,就是從這張通知書開始的”。
為此,招生辦第一時間聯絡了一家比較有經驗的設計公司,委託他們基於校方創意,設計錄取通知書主體部分。具體工作開始前,招辦的老師先給設計師佈置了一大堆“預習作業”,請他們去翻南開大學校史、聽校歌,力爭讓這些外面請的設計師變成“自己人”,與南開“共情”。
同時接到任務的,還有任哲和他的設計團隊。
任哲不用“變”,他就是“南開自己人”。2015年,任哲還在文學院藝術設計系讀大三,就和同學胡露露一起創業,設計銷售文創產品。
從一套手繪的“南開校園四季”明信片起家,他們建立了自己的公司。月餅、文具、年禮……因為對南開的精神和理念格外熟悉,所以任哲和團隊參與了許多與母校相關的文創產品設計,而年年出新的錄取通知書“套裝”,無疑是其中的重頭戲。
2020年是南開大學走過的第101個年頭,也是這所高等學府新百年的開篇,錄取通知書的主題之前就已經確定為“一元復始,永珍新生”。儘管是命題作文,但張穎、任哲都知道,今年的任務不簡單,因為“起點太高”。
去年,南開大學迎來百年校慶,2019級本科新生的錄取通知書已經在網上掀起了一波小熱潮。在B站,還能看到不少南開學子拍攝的通知書“開箱影片”。彈幕裡,最讓網友叫絕的是通知書主體左下方的一根金色“進度條”。
封面設計:從“十年寒窗”到“日新月異”
3月開始頭腦風暴,4月啟動策劃,端午節之後正式投入設計工作,張穎建了個群,把招生辦老師、宣傳部老師、任哲和他的團隊,還有另一家公司的設計師們統統拉了進來。
校訓、校徽、老校長張伯苓眼中“南開最好的學生”周恩來,青蓮紫的校色、馬蹄湖的荷花、“香遠益清、亭亭淨植”的君子品格,八里臺的老主樓、津南的新圖書館、“汲汲駸駸、月異日新”的南開精神,101年校史、2020級新生、“志勇真純、剛毅堅卓”的不變學風……薄薄一張通知書需要承載和傳遞的精神內涵無疑是厚重的。
為了實現這種承傳,群裡的討論一刻沒停過,所有與南開有關的設計元素都被翻來覆去、排列組合了無數遍, 從立意到細節,都飽含深情。
張穎對校史和“周學長”的熟悉程度,不亞於最新的招生政策。在她心目中,周總理是一代代南開學子的精神楷模,把總理的話印在最顯眼的地方,是想告訴新南開人,既然選擇了這所有著特別榮耀的大學,就應該以周學長為榜樣,把南開當成自己為實現中國夢、為中華民族騰飛於世界而奮鬥的地方。
同樣被保留下來的,還有去年備受好評的拉動效果。張穎介紹說,他們曾想以“十年寒窗苦讀”作為這次的通知書封面,拉動之後場景切換到南開校園,寓意新生一路拼搏走到今天,與站在新百年起點上的南開大學一起,迎來“新生”。
在外行看來,這已經是一個不錯的設計方案,也很切合主題。但後來,這個止步於“切題”的想法被新的創意取代了。
招生辦的老師們覺得,通知書的設計應該更有儀式感,要儘可能全面地向學生展示南開這所大學的氣質,“我們希望孩子們是因為和南開‘氣質相投’、認可學校的教學理念,才選擇這所大學,而不僅僅是因為‘分數合適’才來的。”張穎說。
最終,團隊“自我加壓”,選擇了實現難度更高的方案——在內頁可拉動的基礎上加入了主體鏤空設計,輕輕拖動圓形校徽抽取通知書,封面的圖案就會由八里臺老校區主樓的夜色逐漸轉換為新校區圖書館的旭日東昇。
“日新月異”的動態效果展現著這所百年學府的蓬勃朝氣,“我們想讓‘00後’的孩子們看到,南開有百餘年的歷史積澱、有不變的初心和傳統,但她是與時俱進的,創新本身也是南開精神的一部分,南開永遠年輕!”
兩顆種子:“種了能活,不種能存”的禮物
通知書主體方案確定,不代表大功告成,附贈給學生的伴手禮同樣馬虎不得。
圖源@南開大學官方微博
“用荷花!”這一次,群裡的南開師生不謀而合。無論張穎還是任哲,漫步校園時,都曾無數次駐足於馬蹄湖畔,望著荷塘裡的田田蓮葉,品味空氣中的陣陣荷香。
怎麼融?任哲帶著團隊實驗了各種方案,送蓮葉、送一朵荷花、送帶有荷花圖案的文具……“可是有的不好儲存,有的實用性太強,沒辦法突出紀念意義。”左試右試都不滿意,任哲有點發愁了。
“蓮實有心應不死,人生易老夢偏痴,千春猶待發華滋。”有招生辦的老師想起了葉嘉瑩先生的詞。今年96歲的葉先生是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寫下這闕《浣溪沙》時,先生剛從海外歸國任教不久,卻已是兩鬢染霜;她以千年不死的蓮子自勉,期盼著用自己的學術生命澆灌中國傳統文化的“古蓮”,使其再發華滋。
蓮子雖小,卻孕育著蓮花盛放的全部力量。“這不就代表了新生嗎?”受到啟發,張穎豁然開朗。她馬上和任哲他們商量,決定隨通知書附贈兩粒蓮子,“一顆留在故鄉,不忘初心;一顆帶來校園,見證成長”。
創意有了,接下來就是落實。南開畢業的學生,有股認真到“較真兒”的勁頭。他們對這兩顆蓮子的要求極高,希望它們“種了能活,不種能存”。
為了挑選合適的品種,任哲專門帶著團隊聯絡了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老師。“因為荷花其實挺不好種的,對環境、對水都有要求。生科院的老師說,有的品種,在湖裡撒幾千顆蓮子,也就只能長出很少一部分。”
對比了很久,團隊最後挑選了可以盆栽的湘蓮種子,以達到“一顆種故鄉,一顆去遠方”的標準。
設計師李雅慧捏起一顆種皮黑黑的蓮子,給記者展示,“你看這個,如果要種的話,把凹下去的部分切開一個口子放到水裡就可以了。如果只想把它們留作紀念,也可以放很久。”
李雅慧不是南開大學畢業的,但她2016年就加入了任哲、胡露露的創業公司。4年下來,她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個集體,適應了大家“較真兒”的風格,成了半個南開人。
直到現在,她的電腦裡還存滿了各個版本的設計圖,抽屜裡的實物小樣一抓就是一把——扇形的荷包偏柔美,有的男生可能不喜歡,淘汰;加了穗子的荷包造型太繁複,不夠大方簡約,去掉。
“原來的穿帶兒有40釐米,太長了,我們給改到了20釐米。”
“這款的面料不太一樣。”
“這版把封口處的縫線往上挪了一點點,這樣穿帶兒的時候裝飾用的小中國結不會擋住金線刺的校徽。”
李雅慧越說越細,記者已經無法用“肉眼”區分後面幾個版本和成品之間的差別。但設計團隊不肯放過任何一個細節。
最後的最後,李雅慧還跑去“磨”製造方,讓他們破例把每個荷包都熨燙了一遍,“這樣蓮子放進去,看起來更舒展……”
準南開人:“我明年高考,還發種子嗎”
一群人的“吹毛求疵”,在錄取通知書登上熱搜的那一刻有了回報。
今年是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地實行新高考政策的第一年,又恰逢新冠疫情來襲,考生在志願填報上的困惑格外多。大家紛紛上前諮詢,沒人知道幾位“練攤兒”的老師就是網紅錄取通知書的“幕後策劃”。
但張穎覺得這份工作同樣意義重大,“我希望能幫更多的考生遵從內心,選擇最適合他們的學校,找到最感興趣的專業,獲得最充分的發展。”
“我明年高考,還發種子嗎?”——南開大學宣傳部的老師給“網紅通知書”拍了全套靚照和影片,釋出到各大社交平臺上。年輕的網友們最關心的,是自己有沒有機會收到這所百年學府的“見面禮”。
張穎讓這些心懷嚮往的“準南開人”放心,他們的錄取通知書設計群不會散,“等忙完今年的招生工作,差不多就該定明年的主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