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圖蟲創意
芥末堆 9月2日 李海顏 報道
“666分!”陸欣妍有點不敢相信這是自己的高考成績。高考結束後,她預估分數在690左右,“看來這次強基希望也不大了”。
陸欣妍是北京一所高中的2020屆高三畢業生。今年5月,她報考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作為北京新高考的首屆考生,同時又參加了今年才出臺的強基計劃,她不知道自己該感到幸運還是悲哀。
陸欣妍原本打算報考北京大學的“博雅計劃”,“往年博雅計劃能加40分,因為我考過很高的模擬成績,今年我全市模擬排名第43名”,但強基計劃使她“降分錄取”的夢想破滅了。
今年1月,教育部出臺的《關於在部分高校開展基礎學科招生改革試點工作的意見》(也稱“強基計劃”),意味著“博雅計劃”等自主招生政策徹底宣告結束,新出臺的強基計劃不再有降分優惠,入圍憑藉考生的高考成績,且對於普通錄取考生而言,高考成績佔比較重,佔錄取分數的85%。
強基計劃報考“無門檻”,只要報名就能“成功”?“強基計劃沒有門檻,只要報了就能成功”。陸欣妍告訴芥末堆,“這個計劃基本所有人都會報的,就當保底用。”陸欣妍所在高中今年有360多名高三考生,其中報考北大強基計劃就有40多名。
“其實每年清北人數不超過20人,有的人是為了衝,有的人是為了當個目標激勵自己,所以都報考了。”陸欣妍表示,“學校也鼓勵我們報考,但不會強制。”
相較過去的自主招生全國招考模式,強基計劃採用分省招考模式。同時,強基計劃入圍標準為高考成績,與以往自主招生相比報考條件相對較少。
強基計劃與自主招生差異對比表
根據教育部《強基計劃招生程式及管理要求》,報名者只要符合生源所在地當年高考報名條件,以及強基計劃招生學校報考條件即可。《北京大學2020年強基計劃招生簡章》中也提到,“只要符合高考統一報名條件,有志於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且綜合素質優秀或基礎學科拔尖的學生均可報名。”
與陸欣妍一樣,來自山西省長治市的2020屆高三畢業生馬江巖,今年也報名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強基計劃。馬江巖的父親說:“學校鼓勵學生報考(強基計劃)”。馬江巖所在高中的”清北班”共30人,都報名參加了強基計劃。
但“無門檻”報考並不意味著所有人都能入圍。陸欣妍告訴芥末堆,“不是報考就能參加(校考),高考分數還需要過入圍線。”
按照強基計劃的管理要求,考生高考成績需達到所在省份本科一批錄取分數線,並結合各校各省的招生名額的一定倍數,按照高考成績由高到低排名才能確定其是否入圍高校考核名單。清北強基計劃入圍考核的考生名單均是按分省招生計劃數的5倍確定的。
對於破格入圍的考生則無此招生名額的限制。按照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要求,破格入圍考生採用的是單獨錄取的方式,不會擠佔以高考成績入圍考生的名額,這類考生除達到各省一批次錄取分數線外,還需獲得各類全國學科競賽二等獎。
“強基報考門檻雖降低了,但事實上入圍的競爭門檻卻提高了”,愛培優聯合創始人李立勳說道。據瞭解,愛培優主要提供新高考自主選拔整體解決方案。
李立勳認為,此前自主招生主要以競賽為主,參與的競賽的考生畢竟在少數。而強基計劃以高考作為入圍門檻、採用分省招考的模式,使得來自中西部省份甚至偏遠地區更多的學生有了的參與機會,所以從這方面來看,強基計劃競爭門檻也相應的有所提高。
從入圍分數線上也可以看出這一趨勢。李立勳告訴芥末堆,“以清北為例,今年強基入圍分數只比統招低10—20分,甚至個別專業還出現高於統招投檔線的情況,但按自主招生的降分優惠政策,降分最多時,能比統招線低60分。”
高分考生入圍又“棄考”,如何避免跟風報考拉高分數線7月25日,當獲知高考成績為666分時,陸欣妍感到既震驚又難受。除了震驚於實際分數與預估分數差距較大外,憑藉裸分上北京大學無望的結果更是令她感到難受。
同時,在高考成績佔錄取分數85%的情況下,透過強基計劃進入北京大學的希望也近乎渺茫。兩天後,收到北京大學詢問是否參加強基校考簡訊時,陸欣妍最終還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選擇參加。
在高考進名校名額有限的情況下,希望透過強基進入好學校是許多學生、家長選擇該計劃的主要原因。馬江巖父親說,孩子報考強基的原因,“一是從小就對基礎學科感興趣,二是可以上名校。”
但囿於強基計劃專業限制,以及考生實際高考分數等情況,部分考生在入圍校考後,也會選擇放棄考試。根據強基計劃管理要求,招生重點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及歷史、哲學、古文字學等基礎學科專業,每名考生只能報考一所學校且透過的學生入校後原則上不得轉到相關學科之外的專業就讀。
陸欣妍告訴芥末堆,一些同樣報名強基計劃的同學,在得知自己高考成績能夠裸分就能上清北後,便放棄參加校考。“雖然都會報強基計劃,但高考上線了,基本都不會參加了”,她感慨道。
陸欣妍同時提到,名校是包括自己在內的大多數人報考強基的原因,至於是否對基礎學科感興趣那都是次要的。“政策不夠完善,沒有(報考)門檻,大家基本都是喜歡哪個學校就報哪個,也沒考慮過專業的事,只是跟風報名。”
馬江巖所在的班級同樣存在這樣的情況。馬江巖父親表示,“雖然馬江巖是班裡唯一一個考入北京大學強基班的孩子,但卻不是唯一一個進入北京大學的,大多數人裸分就能夠(上清北),所以就不再參加校考。”
“強基報考是沒有成本的,所以放棄也就更容易”,李立勳認為,入圍不參加強基的原因大致有兩點:其一,考生高考超常發揮,有機會上更好的學校;其二,考生高考成績一般,覺得自己參加校考不佔優勢。
倘若因報考“無門檻”促使更多高分考生報名,入圍後又因各種原因放棄參加校考,這是否會為強基計劃招考帶來其他影響?馬江巖父親認為,“會拉高分數線,今年高考分數比較密集,相差幾分空間很小”。
馬江巖父親以北京大學為例解釋道,北大在山西省強基招生人數是6人,按照招考比例,入圍考生就有30人,但如果其中20人因裸分能上清北而不參加校考,那麼最終就只有10個人參加競爭,對於30名之後可能與上一名只相差1分,對基礎學科感興趣的考生,卻因此失去了入圍考試的資格。
若入圍考生棄考,那未入圍考生是否有補錄機會,芥末堆隨後詢問中國科技大學招生辦得知“強基計劃不能補錄”。
但李立勳認為,“棄考只是極個別現象,清北入圍校考名額是錄取名額的5倍,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上述情況的發生”。
同時,李立勳建議,為避免跟風報考拉高分數線的情況發生,在學生方面可以建立誠信檔案制度,從制度上約束考生“錄了不考”這種行為;在學校方面,報考時可以將強基計劃自我審查的方式與自主招生人工審查的方式相結合,按照4:1的比例進行招考,從而選拔出真正對基礎性學科感興趣且有能力的學生。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同時也表示,“隨著強基計劃的逐步推進,高考的比重可能會進一步下降,校考的比重會進一步提高。”他認為,未來強基計劃可能會進一步擴大了學校的招生自主權、學生的選擇自主權,真正建立起了雙向選擇、多元評價的招生錄取方式。
“同學們可以申請多所高校,大學來進行獨立評定、錄取,一個學生可以獲得多張錄取通知書,並從中選擇一所”,熊丙奇說道。
強基計劃不一定適用所有學生,理性選擇勿盲目跟風7月30日,陸欣妍準時去往北京大學計算機中心參加了為期2小時的強基校考筆試。北京是高考綜合改革省份,按照要求陸欣妍只用參加數學和物理兩門筆試。馬江巖則在太原理工大學參加了強基校考。與新高考省份不同,他要多考一門化學。
校考5天后,馬江言得知了自己的校考成績12分,加上自己678分的高考成績,他順利地進入了北京大學強基計劃。
按照北京大學強基計劃的培養方案,馬江言將享有導師制、小班化的教學,在大學二年級時可選擇意向專業,選定專業後,雖不能更換,但保研前可根據個人興趣調整專業方向,同時,根據北京大學強基計劃數學類學科“3+X”本碩博銜接式的培養模式,在大學三年級結束後,他可申請提前進入研究生階段的學習。
“自主招生沒有專門的培養方式,而強基計劃有完善的培養方案”,李立勳表示,強基計劃雖主要強調基礎性學科的學習,碩博階段也會有交叉學科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是拓寬了學生的就業路徑。
但李立勳同時建議,強基計劃不一定適用於所有學生,它招考的是對基礎學科感興趣且有天賦的學生,考生需理性看待,不應為了上名校而盲目跟風報考。
湖南省寧鄉市第一高階中學的高三老師羅豔麗也告訴芥末堆,強基計劃不適合所有學生,建議哪些明確自己方向並對基礎性學科不感興趣的學生,選擇自己更為擅長熱愛的領域。
“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層次水平要求是比較高的,如果只是本科畢業,工作其實還是不太好找,所以就需要學生進一步深造,去讀研讀博。”羅豔麗說道。
陸欣妍最終未能進入北京大學強基計劃,但她透過提前批次志願填報被上海交通大學錄取。“學院有很多工科方向,工科的前景還是比基礎學科強很多的”,陸欣妍說,希望未來自己能有機會能夠保研本校或者留學法國。
(文中陸欣妍與羅豔麗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