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不該是被網貸收割的“韭菜”

本文轉自【中國青年報】;

大學生不該是被網貸收割的“韭菜”

疫情期間,往常依靠生活費、兼職打工來償還網貸的大學生,因為沒了“收入”,債務接近“爆雷”,一些人不得不借遍親朋好友,或透過借新還舊、以貸養貸堵上債務窟窿,以致債務越滾越大。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現象背後,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臺扮演了重要角色。它們以大學校園為目標,精準收割“優質客戶”。(《半月談》9月2日)

之前,銀監會等六部委曾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校園網貸整治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大校園網貸業務整治力度、加大對違法犯罪問題的查處力度等六項措施。然而,造成大學生如今困境的“力量”,並不是網貸平臺“雜牌軍”,一些大型正規網貸平臺難辭其咎。《半月談》曝光了其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刻意培養使用者超前消費習慣,讓年輕人陷入物質主義的消費理念無法自拔,引導年輕使用者以信用為擔保透支個人賬戶;透過無處不在的網貸影片廣告進行“精準營銷”,各類循循善誘的讓利規則,寬鬆的審批,很容易讓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心動。一旦大學生掉進了校園貸的“深坑”,以自身的力量很難從裡面爬出來。

因此,一些正規網貸平臺的所作所為,也應當被認真檢視。大學生畢竟還沒有邁入社會的大門,他們的經濟能力很大程度還依賴於家庭,而防範風險的經驗和能力還有欠缺,不設門檻的“精準營銷”,實際上把大學生當作了獵物。坦白地說,即便是正規網貸平臺,透過正常的渠道和方式賺的這個“錢”,也很難說是“天經地義”“問心無愧”的。

不僅如此,還有那些不當的廣告宣傳,名義上的日利率很低,但實際年利率卻很高。以媒體報道中列舉的那些網貸產品,就有逾越“紅線”之嫌。根據最高法於8月20日釋出的新修訂《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一些平臺18%的高額年利,其實已經超過了司法保護的上限。對於那些網貸平臺來說,有必要反思並糾正“違規踩線”的做法。

大學生債務逼近“爆雷”並非小事,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警覺。面對鋪天蓋地的網貸廣告,有必要依據相關法律來一次深度清理。大學也要加強網貸知識宣講,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貸、理性理財消費。從長遠看,在嚴厲打擊非法網貸平臺的同時,還須加快建章立制,有的放矢規範校園網貸,避免大學校園淪為商業“圍獵場”。

歐陽晨雨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929 字。

轉載請註明: 大學生不該是被網貸收割的“韭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