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皇家也有諸多煩惱,對於皇家後宮和前朝而言,立儲便是頭等大事,關係著整個國家的未來,若是選了一個賢明的君主繼位,對於國家的治理或許會青出於藍,而如果一招不慎,選錯了繼承者,非但國家會變得亂七八糟,還很有可能葬送祖宗多年的基業。
一般來說,儲君的人選肯定是從皇帝的眾多皇子中挑選,然而歷史上也有一些皇帝子嗣單薄,比如宋仁宗,最終沒有一個皇子能順利撫養長大,晚年除了幾個女兒,並沒有皇子,最終只能從宗室中過繼一位養子即位。再比如清朝的咸豐帝,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出生當日就夭折了,只剩下同治帝一根獨苗,所以皇位自然由他來繼承。
不過歷史上也有很多皇帝子嗣充足,這時候要從中選定太子也是一件麻煩事。清朝以前,歷代王朝在皇位繼承上大多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然而這一制度也有一個嚴重的弊端,那就是如果嫡長子是個無德又無能的人,立這樣的人為儲君,對國家而言無疑是埋了個定時炸彈,非但不能服眾,日後也無法肩負起治理整個國家的重任,所以後來的皇帝們在立儲時更多考慮是皇子的德行、才幹、是否有軍功等眾多因素。
清朝的康熙帝皇子眾多,才幹出眾的也不在少數,兄弟們個個爭相在父皇面前表現自己,私下裡亦是你爭我奪,競爭十分慘烈,後來更是發展成"九龍奪嫡"的局面。反觀乾隆時期,他的子嗣也非常多,為什麼皇子間的爭奪就緩和了很多呢?
也許是吸取先祖的經驗教訓,不願見到最後兄弟反目,父子成仇的場景,所以乾隆帝對他的這些孩子從小便管教的十分嚴苛,更是絕對禁止皇子與大臣結交,更不給他們隨意出宮拉幫結派的機會。皇子孤立無援,無法與當朝大臣結黨,他們的父皇在這方面又把控的極緊,他們自然也就無力挑起爭端。
再有就是自雍正帝起,皇家的秘密立儲機制日趨完善,皇位傳給誰,其實早已立下旨意暗定好,這樣皇子們也就沒有再爭的動力。還有一個原因,康熙帝在傳皇位之時,皇子們個個風華正茂,年輕氣盛不服輸,都想施展自己的抱負,奪位的心思也就更重了。而乾隆皇帝是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他在位掌權長達六十年,且禪位後又參與訓政了三年有餘,所以等他退位之時,自己的兒子們也都多數步入中年,被磨的沒了心氣,對皇位的繼承想必也是沒那麼熱衷了。
身在皇家也未必就是千好萬好,也有很多的無奈和身不由已,甚至為了一點利益親人之間相互猜忌,如果可以選擇,相信也有很多皇室的人希望生在普通人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