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6月11日電(孫競)近日,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發揮好每門課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日前,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要讓課程思政建設在全國高校颳起一股新風,讓所有教師都有感覺、有責任,讓所有學生都有感悟、有收穫,形成“校校有精品、門門有思政、課課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把“乾巴巴的說教”轉向“熱乎乎的教學”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更是必備內容,必須堅持立德和樹人不可割裂,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
“課程思政是專業課程與弘揚真善美的結合,這個結合要有一個勘探、發掘、冶煉、加工的過程。”吳巖指出,這個過程是一個化學反應,是把“乾巴巴的說教”向“熱乎乎的教學”轉變的過程,是把教師的“我要告訴你”向學生的“我想學什麼”轉變的過程,是讓課程思政有情有義、有溫度、有愛的過程。
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高校教師的80%是專業教師,課程的80%是專業課程,學生學習時間的80%是專業學習。多年的調查表明,80%的大學生認為,對自己成長影響最深的是專業課和專業課教師。“這4個80%是提出課程思政建設這一重大命題的現實依據,其中前三個80%也構成了課程思政建設的重要抓手。我們就是要緊緊抓住專業課教師‘主力軍’、專業課教學‘主戰場’、專業課課堂‘主渠道’,深入推動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緊密融合。”吳巖說。
把“大水漫灌”變“精準滴灌”
《綱要》立足於教學工作,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做什麼、怎麼做、誰來做”,對地方、高校、院系、教師各個層面,對公共課、專業課、實踐課各類課程,對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提出了非常明確、非常具體的要求。吳巖認為,這些要求把“大水漫灌“變成“精準滴灌”,為高校和教師撥開了認識上的“迷霧”,讓每位老師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幹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思政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綱要》指出,課程思政建設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專業全面推進,要讓每一位教師承擔好育人責任,讓每一門課程發揮好育人作用。這一舉措實現了“三個全覆蓋”,覆蓋了高職、本科、研究生教育各個層次,覆蓋了文理工農醫教藝各個學科專業,覆蓋了2600多所高校、160多萬專職教師和3000多萬在校大學生。
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是“兩味良藥”
在談到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關係時,吳巖提出,“兩者就像中醫解決病症問題要綜合施治,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就是高等學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兩味良藥,聯合使用效果最佳。”
吳巖認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都是手段,從長期實踐來看,無論哪一個都不能單獨完全解決問題,必須同向同行,雙管齊下,兩手都要硬才能入耳、入腦、入心,才能真正落實將思政工作體系貫通人才培養體系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他同時強調,課程思政和思政課程在實施路徑、方法手段等方面又有所不同。思政課程以“4 1”課程為主要載體,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主要力量。課程思政以專業課為主要依託,覆蓋到所有院系、所有學科專業和所有教師。這就需要從學科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建設、課堂教學建設、教師隊伍建設、評價激勵機制等各個方面進行整體統籌和系統謀劃,從不同學科專業育人要求、不同型別課程特點進行分類推進,從而構建一整套符合專業育人特點、符合認知科學要求、使思政工作落地見效的課程思政教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