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以險著稱。2001年6月25日,雁門關作為明朝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在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的北部,有一座以險著稱的長城上的重要關隘。它被譽為“中華第一關”,有“天下九塞”之首說。這座關隘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駐軍於此,在制高點設關城,戍卒防守。《唐書·地理志》中描述:東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盤旋崎嶇,絕頂置關,謂立西陘關,亦曰雁門關。
雁門關,建在崇山峻嶺之中,地形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一直是中原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南下的要塞。在前往景區的路邊,樹立有楊家將雕塑群,北宋時楊業以三千步兵為主力,大破契丹十萬鐵甲精騎的事蹟就發生在雁門關。
北門入口處的明月樓,明代建築,由磚券洞臺基和單層單簷歇山頂樓身組成,臺基3孔門洞,正中上方嵌“雁門寨”石額,樓身為磚木結構,面闊5間,雄偉壯觀,是古代雁門關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門戶。
寧邊樓,位於地利門之上,又名六郎廟,為紀念北宋守關名將楊六郎而建。樓高12米,底層面闊5間,進深4間;二層為3間闕樓。
天險門為關城南側之門,是關南第一道城門,石基磚券,高12.5米。其主體為明代所築,殘缺部分已於2010年整修如初,恢復了明代風貌。天險門雁樓的牌匾上寫著“中華第一關”。
鎮邊祠,明正德六年(1506年)為紀念戰國時趙國良將李牧而建,俗稱李牧祠,清朝後逐漸堙廢。2009年復建後改名鎮邊祠,成為展示李牧、薛仁貴、楊家將等西周至明朝守關名將事蹟的主題展館。如今,只有祠門前的石旗杆和石獅為原物。
敵樓,四方形建築,分上、下兩層。上層設有箭窗,並置有燃放煙火的訊號設施;下層闢有券門、樓梯,可供士兵屯駐或存放武器。現在已成為讓遊客感受、體驗古代邊塞軍事文化的建築景觀。
雁塔,原建築毀於1937年,現存主體為1989年重建,2010年補建。
雁門關,是世界文化遺產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歷史最為悠久,經歷戰事最為頻繁、知名度最高、影響面最廣的古關隘。雁門關景區是以雁門關軍事防禦體系歷史遺存、遺址為主要景觀資源的邊塞文化、長城文化、關隘文化旅遊區。歡迎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