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慣性的閱讀歷史文章,發現了很多文章在講到古代君主的殘暴行為的過程中,“坑殺”一詞出現的頻率頗多。但是,筆者發現大多文章中對“坑殺”一詞的用處不是十分妥當,應該是誤解了這一詞的意思。於是,筆者就查閱了相關的歷史文獻和文字解釋對“坑殺”一詞做了一個比較詳細的研究。
有關“坑”的記載就更是史不絕書,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坑殺”一詞,如果,單純從字面上來看,就是將人放入大坑中活埋致死。其實,這樣的理解無可厚非,畢竟,字面上那樣一看就是這個意思。但是,細心的讀者在查閱古籍的過程中,還是會感覺到“坑殺”一詞的意思並不是表面上那樣。比如:歷史上最為殘忍的屠夫白起,一生中殺人無數,在古籍中曾記錄著白起的累累暴行,其中,長平之戰白起的屠夫行為更是得到了完美的詮釋。
據筆者瞭解,一般戰爭取得勝利後,俘虜是不會被處死的,俘虜們可能被奴役也可能被放回原來的國家。然而,這位白起將軍對待俘虜的手段就十分殘忍了。白起並沒有給趙國的俘虜們一點機會,直接全部處死,在原文中大概就是白起坑殺了四十五萬人的意思。
講到了這裡,細心的讀者應該會有疑問,坑殺四十五萬人,這是要挖一個多大的坑啊?而且,就算是有足夠大的坑,那麼多活人怎麼可能全部被活埋?其實,筆者也有這樣一個疑問,但是,換一個角度來講,那麼,是不是對文中的哪個詞語產生了誤解呢?
其實,這樣猜想沒錯,這個誤解就是源於“坑殺”一詞。文字的出現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但是,在秦朝時期,文字的數量並沒有現如今這樣多,也不是十分完善。“坑”這個字,在秦漢時期從本質上來講,還沒有被創造出來。
看過《史記》原著就會發現,史記原著中的“阬”是這樣寫的,並不是先前漢語中的“坑”。於是,筆者就查閱了“阬”這個字在古代的含義,結果令筆者十分驚訝。“阬”這個字和現如今的“坑”字意思可謂是一點聯絡都沒有。這個字在古代被用來泛指城門樓一類的東西,但是,為什麼兩個不一樣的字會被混淆呢?
這兩個字的用法不能說是被混淆,因為,在最開始根本沒有“坑”這個字,這個字是人們後來發明的。而且,在古代,這兩個字還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原本是“阬殺”一詞就逐漸的演變成了“坑殺”。然而,就算是演變成了“坑殺”,其意思還是沒有變化。但是,隨著建國後期漢子的改革,原本的寫法被逐漸淘汰,這種更加簡化的寫法便流傳了下來。
隨著時間的流逝,坑殺原本的意思也被人們所淡忘。聽了筆者說了“坑殺”這個詞的來歷,那麼,這個詞在古代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據古籍記載,歷史上很多人在政權爭奪失敗後都遭遇了坑殺。這種坑殺的意思並不是將人活埋致死,實際的意思是將人殺死後,堆成高高的人肉堆。一般堆積死人的地方都是在非常顯眼的位置,比如說城門樓上等。其主要的目的就是警告那些心懷不軌的人,讓他們看看一旦跟自己做對後的下場。史家一般將坑殺這個詞用作譴責,指屠殺無辜,如大規模殺俘和殺平民。
還有很多古籍中都對坑殺有著詳細的描述,描述的情景大部分都是差不多的。一般“坑殺”是指:在戰爭發生後,勝利的一方清理屍體的一種方式。勝利的一方往往會將戰死的敵軍屍體堆積成山,之後,在敵軍屍體上堆上土,直到將屍體堆成一個個墳包的形狀,號為“京觀”或“武軍”,用以誇耀武功。
例如:慕容垂在看到參合陂之戰中被北魏坑殺的燕軍將士的遺骸,堆積如山,鬱憤而死,可見,坑殺根本不存在埋的場景。唐太宗徵高句麗時,“收靺鞨三千三百,盡坑之”。北宋田況鎮壓保州反叛士兵,先是招降,然後“坑其構逆者四百二十九人”,得到朝廷讚賞... ...透過筆者這樣解釋,大家對白起坑殺四十五萬人應該可以理解是什麼情景了,雖然不是活埋,但是想想還是十分可怕的。
人如果埋在土裡,隨著時間的推移,可能逐漸就變成一堆白骨,到最後可能也就是一坡黃土而已。然而,如果將屍體在地平面上堆積成山,那麼,屍體在地面上散發出的腐朽氣息,更會讓人恐懼。在一聯想到當時白起命人將敵軍屍體全部堆積在一起,還要堆砌成金字塔形狀,這更在側面表現出了當時的白起是多麼的殘暴。
後世的史籍一直都保留這個傳統,比如《漢書》記載:王莽篡漢時將反對他的劉信、翟義、趙明、霍鴻等人及其親屬全部“坑殺”,但是,該書所載的王莽關於誅殺這些人的詔書中,明明白白地寫著是要將這些人的屍體堆土,築為“方六丈,高六尺”的京觀,上面再樹6尺高的旗杆,寫上“反虜逆賊鯨鯢”... ...
總而言之,“坑殺”在字面上理解雖然有其不對的地方,只不過,這隻適用於古籍中的解釋,如果,用在現代戰爭中,“坑殺”這個詞理解為活埋就沒有錯誤了。然而在古代,古文的含義和現代漢子的含義往往大相徑庭。所以說,對於某些詞的理解,還是需要仔細查閱資料的,這也是對古代文學尊重的一種表現。
參考資料:
『《左傳》、《史記》、《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