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揚努力?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很多家長都想要表揚孩子,但是卻又感覺無從下手,那麼到底該如何表揚孩子才能更利於孩子的心理發展呢?

目前心理學公認表揚孩子的做法是:表揚努力、行為,不表揚聰明、能力。

可能有的父母還不清楚為什麼會採用這樣的做法?接下來我們就具體的來了解一下這樣做的原因。

如果家長經常單純的表揚孩子聰明、有天賦,那麼很容易就會導致孩子形成一種典型的“固定思維”。

表揚努力?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一、什麼叫做固定思維?

很多時候人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聰明、有天賦都是天生的,後天是很難做出改變的。如果我們在遭遇失敗和挫折的時候,通常都會追究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和能力,最後也會盡可能避免去嘗試新的挑戰。

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懷克在這方面曾經做過不少的研究,之後她透過研究發現,如果經常表揚孩子“聰明”,那麼當孩子遇到更困難的問題時,會很容易產生放棄的想法。

因為這些孩子認為,自己過去所獲得的成就都是因為自己“聰明”,所以為了維持自己這一種“聰明”的光環,他們更加不想要去嘗試失敗。

因此如果有選擇的可能,他們會更傾向於做一些簡單有把握的任務,之後也會慢慢的躲在舒適區裡不願意嘗試其他。

而美國心理學家發現,更多的時候亞洲的孩子更容易做到成功,因為一般情況下,美國的一些家長和老師,都更加傾向於一個班裡面的孩子能力的大小是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仍未將學習成績歸因於更加穩定的內在因素,比如孩子夠不夠聰明,智商高不高等。

表揚努力?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而在一些亞洲國家的老師和家長,更加趨向於會認為一個班裡的孩子能力都是相差不多,因此他們更多地將孩子的學習成績歸因為孩子夠不夠刻苦,有沒有堅持。

而關於這方面,美國心理學院校普遍的認為,中國的教師和父母的歸因風格更加的恰當,這也是亞洲學生更容易成功的原因之一。

因此徳懷克認為,看孩子聰明會導致孩子形成“自我毀滅”的行為,對於這一類的孩子,越早的將他們周圍的保護殼捅破越好。

那麼,表揚孩子努力會給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優勢呢?

答案就是會形成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二、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很多時候天賦只是一個孩子的起點,孩子的智商也是可以經過鍛鍊就可以提高的,一定程度上,只要孩子努力做到更好,將失敗看作提高自己的機會,就能不斷的進行改善。

而那些相信才能可以被培養出來的人,都是具備一定成長型思維的人,這些人相對於那些具有固定型行為的人,將會收穫更多。

而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因為他們很少會把重心放到關心自己是否聰明,更多的是會把精力放在學習方面。

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認為,家長們越是表揚孩子努力,孩子也會更加的努力,而隨著孩子的努力,孩子的智商也是可以增加的。

三、心理學家認為:智商是受到“遺傳”和“環境”影響的

一定程度上,人體的基因在作用之後是不能再進行改變的,但是人們可以透過改善周圍的環境,來處是潛能得到充分的開發。

有研究表明,在年齡40歲之前,人類的智商都是呈現出平穩上升的趨勢。

只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存在著一定差別的,有的人智商上升很多,有的人卻也會呈現出下降的趨勢。

一般情況下,那些呈現出智商上升的人,都是處於智力刺激較強的環境之中;而智商下降的人,往往都處於一種單調的生活當中。

另外還有研究證明,一個人待在學校學習的時間越長,智商提高就會越多。而人們離開學校之後,智商每年可下降達到6分。

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因此作為家長,其實並不需要太在意孩子的幼年時期是否表現出聰明的一面,因為這在一定程度上並不能說明什麼問題。

很大程度上一個人18歲時候的智商和他在2歲時候的智商,其實相差度並不高。

表揚努力?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相對來說表揚後天努力,比表揚先天聰明更加的重要。

只是這也並不是一種適合所有人的一種表揚訣竅。很多時候表揚更適合用在表揚孩子的“成就”方面。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除了重視孩子的成就,其實也應該注重孩子品格和道德方面的培養,例如表揚孩子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善良等等。

有研究顯示,對於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讚揚比獎勵更為重要。

因為有時候獎勵很有可能會誘導孩子,只有在拿到好處的時候才會對他人友善。而讚揚卻能夠指導孩子:與他人分享的行為,本質上就是具有價值的。

四、那麼家長在表揚孩子品德的為時,怎樣做才是更好的呢?

1.誇獎孩子的品質比誇獎孩子的行為更為重要

曾經有一個心理學試驗,研究人員Joan E. Grusec和Erica Redler請來256個7-10歲的孩子進行參與試驗。

實驗當中,孩子們會用的一些彈子球,並且將其捐贈給貧窮的孩子。研究人員將孩子隨機分到不同的組,對他們分別進行不同型別的誇獎。

對於一些孩子,更注重誇獎他們的行為;而對於另一些孩子,更注重誇獎他們的品性。

而經過幾周之後的研究,發現當面對眾多機遇和分享的機會時,那些品質上得到誇獎的孩子比行為上得到誇獎的孩子表現得更為慷慨。

由此,也可以進行看出,使用不同的誇獎方式,一些名詞的誇獎效果要比動詞的誇張效果更好一些,並且誇獎孩子的品質,更加有助於孩子們的品質內化為孩子的個性。

2.誇獎孩子也需要關注孩子的年齡

研究者Joan E. Grusec和Erica Redler發現,在讚賞5歲大的孩子時,他們的行為並沒有發現持續性的影響。而研究者們認為,這很有可能是因為孩子的年齡過小,還無法將道德特徵內化為一種穩定的自我意識。

而且孩子到了8歲左右的時候,就形成了一定的個人品質概念。

一定程度上具有自我意識的人,更容易受到自己態度的影響,也更容易做到“言行一致”。

在這裡可能有些家長會有疑惑:

為什麼有的家長說了很多次的問題,孩子還是不聽?

為什麼孩子很多道理都懂,但就是不做?

這一定程度上也表明了有時候端正的態度不一定會產生端正的行為。

就好像每一個吸菸的人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他們並不會減少自己吸菸的量。

一定程度上,端正態度只是第1步,而主導行為卻還有很多步要走。

五、如何才能使孩子端正的態度更好的引導行為?

一定程度上每個孩子都是具備了一定的端正態度的能力,但是卻無法做到利用端正的態度更好地引導行為。那麼家長應該怎樣引導孩子第一要端正的態度引導行為呢?可以利用這些方式:

1.精準的對孩子進行引導

很多時候籠統的態度並不能更好的引導行為,但是精準的態度卻能夠更好地預測行為。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很多人都知道要注重環保,但是卻不能精準的知道怎樣才能更好的注重環保。但是如果有針對性的對人們的環保行為進行引導,那麼,人們也會清楚的知道怎樣做才是更好的保護環保。

因此家長們在對孩子的行為進行引導的時候,最好不要使用籠統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而是更具精準性的進行引導孩子的行為,才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

2.注重時間因素

一定程度上,態度和行為之間相隔的時間越短,引導的可能性也會越大。

有些家長髮現即使一天對孩子錯誤的行為指出上百次,孩子依然會做錯。

而相關研究表明,在現實生活中,無論父母對孩子採用怎樣的懲罰方式,一個孩子在同一天內,都會有80%的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哪怕是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也會有50%的可能性犯同樣的錯誤。

其實對孩子而言,重複犯錯是一件很正常的行為,而在這個時候,家長們如果發現了這個重複的規則,有效的縮短態度和行為之間的時間,將會更有效地引導孩子的行為。

3.注重孩子內在自我意識的培養

內在自我意識高的人,更加關注和證明自己的內心感受,並且他們也會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標準,更加具備“言行一致”。

家長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內在自我意識,引導孩子形成“言行一致”性。

心理學家Danniel Batson發現鏡子更能夠使人的行為和內化的道德態度達成一致,所以家長們可以和孩子共同站在鏡子面前,培養孩子形成自我覺知,加強孩子的言行一致性。

4.加強態度的強烈性

有時家長在給孩子製備一定的規則時,可以首先告訴孩子一些簡單的原因,讓孩子對這些規則更好的瞭解,之後也能夠形成更好的態度去遵守的些規則。而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是加強孩子態度的的程。

強烈的態度一旦形成,則會更好的引導孩子的行為。

5.態度的可親近性

一定程度上,態度的可接近性形成時,也是態度被注重的過程。

家長們在生活中應該提供孩子更多可以進行學習的機會,讓孩子能夠真正的接觸到可以進行選擇和決定態度,給孩子更多的親身體驗時,讓孩子收穫了一定的知識經驗,才能更好的誘發孩子的正當行為。

總而言之,家長們無論是對孩子採取怎樣的表揚方式,都是希望能夠更好的教育孩子,之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更好的融入社會,不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對孩子更好的引導,才能夠促成孩子更多正當的行為,那麼家長們,你們做好引導孩子的準備了嗎?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434 字。

轉載請註明: 表揚努力?培養孩子的“利他行為”來說,表揚品德更為重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