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長子西征這段蒙古侵略史,看這一時期中西方士兵裝備的發展

歐洲的弓最好的就是英國長弓,歐陸各國也曾經效仿英國推行長弓但是都沒有做到英國的規模。因為在那個時代的歐洲,英國可以說是中央集權做的最好的國家了。

但是新航路開闢以來,歐洲的經濟結構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加上英國的圈地運動,小領主和自耕農紛紛破產。以至於失去土地的農民要麼被政府絞死,要麼只能進城務工,再也沒人有空在週末練習箭術。導致歐洲的弓箭手一代不如一代。曾經在下院一場關於廢除長弓法令的辯論中聲稱。“如今一千五百個長弓手還不如八百個火槍手好使”。這一代英國長弓手的素質顯然已經不能看了。

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的冶金技術取得了質的飛躍,哥特式板甲的出現讓弓箭變得乏力了。歐洲人開發了很多變態的弩,可是破甲雖然上去了射程卻不如弓,而且弓弩對士兵體力要求很高。長時間行軍和吃不飽都會對威力有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實在想不出歐洲人有什麼堅持弓箭的理由,等到燧發火槍和套環刺刀這兩個劃時代的產物被髮明後,弓箭就可以徹底被掃進垃圾堆了。

一個火槍手=一個弓箭手 一個長矛手。而且人家不僅能肩並肩站密集隊形還能破甲,還不需要額外保護。

從長子西征這段蒙古侵略史,看這一時期中西方士兵裝備的發展

長子西征

事實上八旗子弟在乾隆年間也遭遇了“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的窘境,所以在平準噶爾的時候清軍裝備了大量的火器。而且非常好用!蒙古騎兵使用兩種箭頭,一種可以200米的輕箭,一種120米的重箭頭,遇到重騎兵,50米之內的任何盔甲都無法抵禦重箭傷害,另外在騎兵近距離作戰時,蒙古兵不用彎刀而是牙棒配合輕箭,牙棒可以讓盔甲輕度變形但造成脊椎骨折。

打敗歐洲聯軍的不光是運氣,更多的因素是軍隊遊牧性,恐怖宣傳,乃至離間策略。不要以為打敗歐洲的蒙古只有騎兵,穆斯林的攻城裝置,中國的火藥,中亞的鐵器重金屬冶煉若干科技比歐洲強了不是一點半點。

然而關鍵的問題不是蒙古人只在東歐轉了一圈,代表歐洲真正戰力的英法他們都沒去碰嗎?(碰了一下奧地利,小負即撤,悶聲發大財)。以同時期其他參照物來看,蒙古被埃及打的媽媽都不認識,十字軍跟埃及人難分難解最後不敵,還是蒙古更衰一點。

那個時代英法也不算典型的強國。至少不會比崛起中的波蘭強多少。這時候的法國連中央集權都沒做到。英王理論上是法王的諸侯。安茹帝國有一定戰鬥力,但是畢竟沒和蒙古人硬碰硬。

從長子西征這段蒙古侵略史,看這一時期中西方士兵裝備的發展

西方盔甲發展史

埃及那事情主要是旭烈兀回去幫助忽必烈奪位了,蒙古人已經沒有了消滅埃及的實力,實際上埃及人對蒙古人打了幾次有限的戰役後蒙古就基本敗了。光人口就比波蘭強很多了,而且技術上一直是西強東弱,蒙古西征時西歐已經有板鏈混合甲了。百年戰爭和十字軍東征其實都證明了鍊甲防禦弓箭已經基本夠用。另外歐洲出於衝鋒目的,一直有輕甲傳統,不像阿拉伯、波斯、拜占庭、中亞(當然,以及師承中亞的蒙古)那樣沉重的鱗片甲更多的是出於戰術傳統,而不是技術或資源問題(畢竟鍊甲技術難度遠高於鱗甲,而歐洲的鐵一直充裕)。

封建割據在對蒙古時恰巧是優勢而不是劣勢。

蒙古最期望與敵人的主力進行決戰,然後憑藉先進的戰術素質實行分割包圍來一舉摧垮對手;最不希望的就是與無窮無盡的小勢力打漫長的消耗戰(當然也不能像俄羅斯那樣太不堪一擊)。對印度、越南、日本、埃及乃至保加利亞這些小而強悍的勢力,蒙古全都吃了癟;而對波斯、花剌子模、宋這樣比較大的帝國,全都大獲全勝,由此可見一斑。

說到弓箭,其實無論是面對板甲還是無甲,只要是訓練有素的部隊,遠端武器就難以成為決勝的關鍵,這一點直到刺刀發明後才得到改變。

即使面對擁有大炮、火槍、長弓、熱那亞弩手的勃艮第人,穿亞麻甲的瑞士步兵仍然能摧枯拉朽一般取得勝利,對蒙古來說弓箭能否破甲的意義就更低了。能也好不能也好,弓騎兵在蒙古軍中本來就是地位比較低下的騷擾部隊,當不得主力。

從長子西征這段蒙古侵略史,看這一時期中西方士兵裝備的發展

蒙古士兵與敵人廝殺

基輔羅斯勢力嚴格來說也是各種小勢力的整合勢力,還是被一戰打垮,而且輸得更難看。小勢力聯合體打防守很難啃,指望進攻驅逐蒙古人就不現實了。“克雷西戰役”英軍的射擊射出鋪天蓋地的箭雨,使得熱那亞十字弩手無法承受,紛紛向後潰散”。熱那亞弩手不僅全身鎖甲還有盾牌。只是這次戰役他們沒帶盾牌。法軍衝了16次不代表長弓殺傷力不行。不到十年時間普瓦蒂埃戰役時部分法國人就開始換板甲了。

事實上與蒙古戰術類似的阿拉伯帝國和埃及在十字軍東征時期與英法多次交手,雖然最終十字軍失敗,但主要原因還是越來越減弱的東征意願而不是在戰術上有什麼劣勢。

考慮到阿拉伯和埃及始終具有相當大的人口優勢,更可以說明蒙古那一套無論是超重甲還是騎射,對歐洲人都沒什麼可怕的。

十字軍幾次東征都有被阿拉伯人的箭雨大量殺傷的記錄。他們也並沒有嘲笑超重騎兵,因為在板甲出現後歐洲大部分騎士都在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換裝了。最重要的是在克雷西戰役後歐洲都在效仿英國組建長弓部隊,只是沒有一個能達到英國的規模和水平,克雷西戰役要是沒有長弓也打不出這麼懸殊的傷亡比。

歐洲人對板甲的痴迷一直延續到了燧發槍的時代。

直到三十年戰爭的時候古斯塔夫的騎兵依然披著四分之三甲,這時候的板甲防護能力是遠超當年蒙古人的。當然再晚點的時候板甲已經沒有用處了,古羅馬人用了環片甲也是根據鱗甲發展來的。西歐中世紀也有用的,但是不是很普遍。在金屬拉絲技術出現後鎖甲成本大大下降,阿拉伯世界逐步開始換裝。15世紀的奧斯曼西帕希騎兵就裝備鎖甲,比起西歐的騎兵他們也算是超重騎兵了。

西方上身盔甲

諾曼騎士曾經嘲笑拜占庭人的超重甲。但是西歐和拜占庭人的主要對手不一樣,所以武器裝備各有取捨也不足為奇,但是至少在板甲普及以前的時代,長弓的殺傷力是全歐洲有目共睹的。板甲出現後最先換裝的就是西歐的騎士們,這時候他們的防禦力已經超過了拜占庭計程車兵(不過這時的拜占庭已經要亡國了),板甲的重量絕對不止20磅,全套的哥特式板甲大約有50磅,拿破崙時代的騎兵胸甲倒是差不多二十磅(不過它比哥特甲略厚一些)。

而且需要注意的一點在於:騎士裝備和當時的社會狀況是有很大關係,並不是說什麼好用就可以去用什麼, 尤其是在需要騎士自備裝備的采邑時代。舉一個例子:英國內戰時王黨很多騎士穿著舊的鎖甲也得硬上。蒙古騎兵基本都是蒙古矮種馬,矮小但耐力好,耐力好到什麼程度,蒙古騎兵長途奔襲缺水糧時甚至會用刀割馬勁喝馬血再縫上繼續跑。

你看的那些類似這種帥氣的西歐全身重甲騎士作戰都帶隨從和兩三匹備用馬的,衝鋒後馬疲了長槍斷了還會回來換,更何況他們還用的是高大健壯的阿拉伯或歐洲馬。蒙古軍隊真正強大在機動性和戰術上,這種靈活機動性就和圍獵一樣,慢慢拖累再獵殺,人到了平原機體效能甚至遠遠不如他們在草原上撲殺的獵物,外加各種恐怖的心理戰,所以造就他們的勝利。

而實際上蒙古大部分重騎其實是衝擊騎兵,為的就是擊潰然後收割,人披甲,馬為機動性一般不披。

蒙古騎兵

我看過歐洲的當時的記載,不是這種去大汗行宮看套馬的漢子多麼威武雄壯的,上面也強調了是一般的作戰部隊,不是少數的可汗衛隊。

要說哪個國家沒重甲步或者重甲騎,除了亞非土著和阿茲特克印加一般都有吧。書在老家,裡面引用的關於蒙古人的描述是與蒙古部隊實際接觸過的人說的,內容很長我就大概回憶一下給我留下非常深刻印象的部分:他們長得矮壯醜陋,鼻毛從鼻孔一直長到嘴巴里,還沒接近就能聞到身上的惡臭,彷彿從生下來就沒洗過澡,內衣(說的什麼材質我忘了)穿上後好幾年都不會脫,腐爛在身體上,反而有著很好的防箭矢穿刺倒鉤效果,上面說的用刀割馬頸喝馬血也是在這上面看的。我覺得真實就是這麼噁心,不用太美化簡單實用作戰強就行,尤其是鼻毛長到嘴巴里任何插畫都不會畫出來。另外真正意義的給馬披全甲的重灌騎兵在任何國家數量都很少,拜占庭重灌騎是這樣,擁有兩大騎士團的耶路撒冷王國也是這樣,數萬人軍隊裡真正的拉丁重騎不過幾百,還是了包括了輕裝侍從騎和斥候。尤其是蒙古成吉思汗時期,全蒙古草原人口加起來不到一百萬,蒙古騎兵說實話基本就是平時的獵人和草原騎兵,成建制數千數萬人重甲騎?把黃金家族的人全賣了吧。

旭烈兀西征的時候是蒙古人裝備和生產力達到歷史巔峰的時刻,他們擁有大批來自金國和中亞的工匠以及花拉子模的先進技術。蒙古人帶了大批隨軍的工匠,此後的任何一個時代蒙古人都不曾達到這個水平。

西方弓箭發展史

蒙古一個騎兵配數匹馬目的就是為了長途行軍和機動力,和西歐騎士數匹馬戰場短程反覆衝鋒意義完全不一樣,解決的不是這種戰術上的累。

歐洲重騎連人帶重甲加馬甲,一匹馬要馱半噸重的東西,就算歐洲馬也是蓄銳多久戰場上用一次就換,走都不能走過蒙古人從亞洲打到歐洲的路。最後不談數量只談有沒有是無意義的,蒙古給人留下騎馬射箭的印象不是前人的謬誤,戰場給他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這種部隊,要能成建制配圖中的重甲騎,成吉思汗早就征服月球了。

蒙古人確實留給人騎馬射箭的印象。但是他們不是靠騎馬射箭取勝。

事實上蒙古人根本不屑於去和歐洲騎兵或者宋朝步兵剛正面。騎射只是為了充分調動敵人。真正的殺手鐧趁你疲憊要你命的重騎一波推。至於大規模的重甲騎兵,那要看具體多大規模了。蒙古二次西征全軍才不過幾萬人而已。蒙古的特色是中央集權的部落聯盟制度和中亞先進的生產力,恐怕這才是他們碾壓落後歐洲的根本。因為在此後的幾百年中,蒙古人的戰術和勇氣並沒有衰退,蒙古騎兵仍然弓馬嫻熟,但是沒有了這樣的一個龐大帝國體系的支撐。當年黃金家族的子孫們也並沒有在歐洲風光多久,甚至很多都被突厥化了。

騎射的目的是幹什麼?

不是殺人,根本就殺不了幾個人,也不是擊潰敵軍,而是拖疲打擊敵人士氣,你知道戰場上士氣與體力代表什麼嗎?前期往復的擾亂與士氣打擊可以讓蒙古衝擊騎兵和步兵輕鬆收割戰場,弓騎本身換騎槍就是衝擊騎兵,這就是勝利的根本,哪分這麼清你射箭我衝鋒。不要說什麼生產力,什麼制度,什麼工匠,當時南宋生產力誰能比,強過草原部落多少倍,金和花剌子模的工匠技術是他們本身軍事實力強大到征服了金和花剌子莫才有的。草原部落很簡單,沒人強人統一就互相廝殺,有強人就能入侵農耕文明,阿提拉的匈人在阿提拉手下無敵,但在他兒子手下就潰不成軍滅亡,帖木兒和蒙古歷史上強大的草原國家都是這樣。

蒙古重甲部隊的裝備

蒙古西征的時候有不少馬是來自與中亞的哈薩克繫馬種,身高和耐力都比蒙古馬好。

蒙古人的精銳怯薛軍數量不多是事實,但是是實戰兵種,為的就是致命一擊。歐洲人在引入阿拉伯馬進行育種前,馬匹質量並不好,除了西班牙因為長期和摩爾人作戰所以用摩爾人的阿拉伯馬孕育了安達盧西亞馬之外,歐洲大部分早期馬匹類似於北歐的矮腳馬,身材粗壯,但是腿短速度慢。阿拉伯馬並不健壯,相同身高的阿拉伯馬要比別的戰馬瘦弱,但是他們是耐力,速度最完美的馬種,是幾乎所有歐洲優質戰馬的祖先之一。

蒙古軍隊大體是矮種蒙古馬。

西征也基本沒碰到西歐重騎,也就羅斯的步兵,東歐的徵召民兵,東歐貴族騎兵和他們的侍從數量很少。少數的軍隊也決定不了蒙古是否能征服半個世界,哪個國家沒自己的精銳部隊?歷史上精銳部隊多成狗,但只有大規模裝備才有意義,馬略軍改讓羅馬重步職業大規模化,羅馬人才能征服地中海,馬其頓大規模裝備訓練的長槍方陣,才能征服到世界盡頭。我學理工看問題也喜歡看核心,之前說的意思很簡單,決定蒙古勝利是靈活機動的戰術,恐怖的戰場執行力,少數重騎可以讓戰術完成更完美,但不是蒙古人勝利的根本。

不要死抓史書上細枝末節的記載,糾結一些這兵種這武器有沒有,看上去好厲害啊這類問題,要真是戰場的核心,東西方人百年夢魘裡的經典形象就不是拉弓射箭的蒙古人,而是持長矛衝擊掄狼牙錘的蒙古人。

個人認為歐洲人比較死心眼,沒有什麼戰術只有硬剛和硬扛,跟蒙古騎兵玩壓根沒勝算。其實很多人對遊牧民族作戰有誤解,認為他們是一群打起仗來不要命的野蠻人,其實則不然,北方遊牧漁獵民族生存於嚴酷環境,往往比較現實,他們作戰目的比較單純,就是搶資源生存,拼命的事從來不幹,從來沒有什麼民族大義,國家尊嚴一類的思想,蒙古集團吞併五大部落,縱橫蒙古高原,全民皆兵不過20萬人,滿洲八旗主力不過6萬人,真要是像歐洲人直來直去的打,早就死絕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851 字。

轉載請註明: 從長子西征這段蒙古侵略史,看這一時期中西方士兵裝備的發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