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知乎日報:不會日語如何在複雜的派系中選出自己最喜歡的拉麵?

由 機東林 釋出於 經典

  看朋友圈,覺得所有人都在霓虹看櫻花。

  九爺的老孃說,乖兒子,快帶我去看櫻花。

  看櫻花是小事,九爺更擔心的,是老孃的溫飽。

  刺身是生的,不吃;

  壽司是冷的,不吃;

  擼串量太少,吃不飽;

  豬排飯吃一次就夠了;

  鰻魚季節沒到;

  ……

  這時候,東京 / 大版 / 京都 / 札幌街頭的拉麵店,就會成為最受大家歡迎的餐館!!

  所以,在帶老孃去看櫻花之前,九爺決定,先為大家寫一篇——

  一個完全看不懂日文但想吃口熱的美食愛好者,如何在紛繁複雜的拉麵店派系中選到一碗最稱心如意的拉麵?

  選擇一家合適的拉麵店

  日本拉麵的種類,較真說起來,那簡直太複雜了!

  但九爺有一個比較方便的判斷標準——看門臉兒!

  比如,看見招牌上有博多兩個字(或者九州 / 福岡 / 久留米 / 鹿兒島)

  你就能知道,這家拉麵的湯底是豬骨的。

  看見“東京”字樣

  那就是醬油湯底拉麵

  如果有“函館”倆字兒

  啊,鹽味拉麵歡迎你!

  如果是“北海道”呢?

  那就是味噌口味。

  湯底是拉麵的靈魂。選擇拉麵,最重要的是湯底。

  拉麵的湯底由タレ(醬料)和だし(出汁,即俗稱湯頭)兩部分組成。

  湯頭,粗略來分,可以分為三大類:雞骨湯、豬骨湯和海鮮湯,用最簡單的公式表示就是:

  雞骨=雞骨

  豬骨=豬骨 + 雞骨

  海鮮=豬骨 + 雞骨 + 魚乾

  雞骨湯最“單純”,也被稱為“清爽系”湯底。顏色淡且薄,稍濃於人們日常煲制的雞湯。

  豬骨湯又叫“白湯”,通常會有濃厚的豬骨香味,口味濃厚。

  海鮮湯底常見於關東地區,顏色為紅褐色,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數使用海鮮湯底的拉麵,其實都是在豬骨或者雞骨中混入了一定量的魚乾,並非純粹使用海味作為湯底材料。

  有了好湯頭,還要加入“醬料”,用日本人的話來說,就是“著味”。

  所以,你看到的“博多”招牌,就意味湯底是:豬骨湯 +nothing

  “東京”招牌,就意味湯底是:豬骨 / 雞骨 / 海鮮 + 醬油

  “北海道”招牌,則是:豬骨 / 雞骨 / 海鮮 + 味噌

  “函館”,應該是:豬骨 / 雞骨 / 海鮮 + 鹽

  是不是已經暈了,我們也可以按照口味來理解:

  鹽味:口味最為清淡,能夠凸顯湯底原味

  骨湯:比鹽味稍重

  味噌:加了味增的拉麵通常油脂豐富、香濃順口,適合重口味。你可以像日本人民一樣,配米飯食用。

  醬油: 醬油系是所有選擇恐懼症的噩夢,因為日本的醬油也太多了!濃厚醬油、薄味醬油、溜醬油、白醬油、生醬油……所以,如果選擇醬油味那就等著坐享彩蛋吧!

  附日本各地拉麵口味一覽表:

  你好,拉麵自助販賣機

  當你選定了店面走入店裡,通常會看到這麼一個“龐然大物”,這就是日本拉麵的一大特色——自助販賣機。此時是不是頓時心底發慌?別怕,有了下面這張圖,點餐就方便許多了!

  既然進了店,面的口味算是選定了,接下來該說“澆頭”了。在日本拉麵裡,它們叫做配菜。因為各地區物產的不同以及店主各自的巧思,拉麵的配菜通常沒有嚴格的限定。一般情況下,叉燒肉、筍乾(有的地方也把筍乾叫面碼)、青蔥、味玉(醃溏心雞蛋)、海苔算是拉麵的標配,但是從加強版開始,畫風就開始突變了!木耳絲、玉米、豆芽、蔬菜、魚餅,甚至是豬板油……

  ▲ 一碗拉麵的標準配菜 © http://takumen.com

  當然配菜裡也是有一些規矩的,如果你吃到的符合這樣的標準那是比較正宗的:

  叉燒每片肉都要厚度超過 3 毫米;味玉的蛋黃不能熟,也不能流出來,要如同在眼眶裡打轉的眼淚;小蔥是澀味少的九條蔥……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這些在機器上就可以全部實現追加,透過你自己的組合,就可以完成從基本版到加強版的進階!

  拉麵配主食才是當地吃法

  大多數人在看到米飯後,都會繼而在販賣機上尋找“菜”的身影,結果當然會是失望的。這種搭配其實經常會作為貧窮的象徵出現在日劇、漫畫之類的作品裡,所以好面子的人是絕對不會選擇這種吃法的。不過主食配主食,雙重碳水化合物的神奇配搭,在日本的確很常見,什麼餃子配飯,烏冬 / 蕎麥麵配飯……

  至於放在拉麵中就更合理了,因為日本拉麵實在是太鹹啦!偏鹹的拉麵湯跟飯非常搭,等麵湯剩一個底的時候,把白飯扣進去,再追加一點叉燒和菜,又是一條好漢。

  除了米飯,有些拉麵店的選單還會出現煎餃。至於煎餃,日本人是把餃子當菜吃的。如果吃不下米飯和餃子,又怕鹹的妹子可以在一開始跟老闆說一聲“薄味”,這樣也就可吃到口味合適的拉麵了。

  替玉,大胃王的專屬

  由於麵條被稱之為“玉”,所以替玉指的其實就是指再加一份麵條。如果沒在販賣機上看到也不用擔心,進店之後一定可以加到,而且也可以先視面量大小稍後決定是否需要新增。

  ▲ 替玉碗底的回汁 © http://pixnet.net

  說替玉就不得不提回汁,回汁是博多拉麵的特色調味品,通常以醬油為基底,再加入其它海鮮熬製。回汁是替玉的好基友,因為麵條經過水煮勢必會給已有面湯帶來一些多餘的水分,湯汁本身的味道也會因此變淡,所以回汁就成了替玉環節中必不可少的調味品。但千萬別一上來就澆這個汁,那一定會讓湯變的太鹹。

  寫到這,你可能覺得又加面又加菜的夠豐盛了,是不是終於可以放心坐等吃拉麵了?事情當然沒那麼簡單。因為講究的店還會遞上這樣一份“私人訂製”選單。口味九爺就不細說了,九爺來說說面!

  選擇合適的麵條軟硬度

  在大家以為只有牛排可以煎到不同熟度的時候,日本拉麵(多指博多拉麵)才是真正的玄幻,因為它居然有足足七種熟度的選擇!(一般拉麵店只會放 3-5 種)

  按照從軟到硬排列,博多面條可以分為:超軟面→軟面→普通→硬麵→超硬麵→金針→粉落。

  最受歡迎前三甲:

  軟面やわ(Yawa):軟面是把拉麵煮到比一般拉麵還要軟一點點的程度,比較像煮到剛剛好的泡麵口感,適合老人、孩子或者本身牙口不好或者食慾不佳的人。

  普通(Futsu): 這是預設的麵條軟硬等級,但你還是會嚐到相對其他麵條依舊偏硬的口感。不過這才是日本拉麵的精華之所在,如果是第一次嘗試,可以從普通開始。

  硬麵かた(Kata):是比較符合中國人口味的軟硬程度,因為麵條處於比較硬朗的口感,泡在碗裡也不會糊掉,適合慢慢品嚐。

  以上是一般拉麵店都會在選單上標註 3 個等級的軟硬程度,但其實拉麵店也有如同“星巴克隱藏選單”一般的存在,那就是更多喪心病狂的軟硬度選擇了……

  超軟面やわやわ(Yawayawa):基本可以參考在家不小心煮過頭的拉麵狀況,雖然還是可以用筷子夾起來,但是除非是牙疼到打滾或者牙齒掉光,還是不建議選擇比較沒有口感的這款。

  超硬麵バリカタ(Bari Kata):超硬麵通常會讓很多女性食客望而卻步,因為吃的時候明顯會感覺到面在口中碎開的感覺!不過想想感覺也是很刺激呢。

  金針ハリガネ(Harigane):當你以為超硬麵就是頂峰的時候,金針出現了,別看它是“針”,英文裡把這個等級的拉麵稱為“steel beam”,也就是鋼筋的意思(這跟針也差太多了)!下鍋 7 秒就撈出,它的硬度可想而知……

  粉落とし(Kona Otoshi):粉落,這個看似最軟妹子的名字,才是最反差萌的存在。下鍋 5 秒撈出,所以這裡粉落就是麵條生到咀嚼時,可以明顯感覺到麵條上的麵粉在口中撒開的感覺(跟生吃有什麼分別……)。然而更讓人想不到的是它在博多拉麵中被很多高階食客所鍾愛,果然是老饕的冷門口味!

  桌上的瓶瓶罐罐怎麼用?

  除了販賣機上的收費配菜,博多拉麵的店裡通常還有一些“免費”配菜。這裡有兩個固定搭配,一個是辛子高菜,一份是紅姜。辛子高菜是福岡本地的特產之一,將醃過的高菜細細剁碎後,用芝麻和辣椒碎翻炒,加入調味油就成了這具備了辣、鹹、香口味的小菜。而紅生薑最初被放入拉麵完全就是因為顏值喜慶,但隨著骨湯越來越濃厚,紅生薑也可以起到解膩的作用。

  但注意:辛子高菜和紅姜在拉麵上來之前吃是違反規矩的(還會被鄙視),畢竟拉麵才是主角嘛。而且大家還有一個相同的默契,就是吃拉麵的時候之前一定要先喝勺湯,倒並不是什麼規矩,因為日式拉麵的精華就在湯頭,一定要在放入其他調料之前嘗一口“原味”。

  除了這兩員大將,大蒜也是不能替代的存在,而且食用方法也是講究的。通常拉麵店會直接擺放壓蒜器,由食客自行將大蒜壓成蒜泥。除此之外辣油、醋、芝麻(多用於鹽系拉麵,可以增香)、黑蒜油等更多調味料也是任君挑選了。

  至此,拉麵才終於算是“點”完了。

  好好享用拉麵吧!

  日本人吃拉麵的正確姿勢是什麼?

  答案:他們會邊吃麵邊發出吸面的聲音!

  先彆著急說餐桌禮儀,這種吃法可是有科學依據的。日本人這麼吃是為了面和湯能同時進到嘴裡,這樣就感受到湯汁和麵條的共鳴,進而品嚐到高湯富含的細緻風味。曾經也有吃麵大聲等於對廚師廚藝的肯定的說法,但是照九爺說,最好的方法其實就是:隨便!

  吃東西這麼開心的事為什麼要被條條框框鎖住呢。聽九爺的,快去用你最舒服的姿勢吃拉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