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仿照南京的承天門修建,故名承天門。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城,天安門毀於戰火。順治八年,滿清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並取名“天安門”,寓意“受命於天,安邦治國。”圖:站在天安門城樓上遠眺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明清時期,天安門城樓前是一塊封閉的宮廷廣場,呈現“T”字型。其中東端為長安左門,西端為長安右門,同時廣場東西兩側建有通脊聯簷的朝房共144間,名為“千步廊”,以供場內活動之用。圖:近處為大清門(民國時稱中華門),遠處為天安門廣場及天安門城樓。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在天安門廣場東側是:禮部、戶部、吏部、工部、兵部、宗人府、鴻臚寺、欽天監和太醫院等中央文職機關;西側設有鑾儀衛(御林軍)太常寺、通政司和前、中、後、左、右五軍都督府等武職機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裡明清統治的核心中樞地帶。圖:天安門城樓前的金水橋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明清天安門廣場平面圖,佈局錯落有致,面積很小。明清時這裡是老百姓的禁區,1914年5月,北洋政府朱啟鈴任交通總長時期,啟動了改造舊都城的計劃,他拆除了天安門前的千步廊。同時打通東西長安街,開放南北長街、南北池子,修築瀝青路,使原封閉的廣場國人可以自由出入的場所。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天安門城樓。該城樓的建築風格為重簷歇山式,朱牆黃琉璃瓦頂。南面設有菱花隔扇門、窗36扇,殿內外立有直徑2米的巨柱60根,天花、斗拱、梁枋等處、均繪滿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金碧輝煌。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站在天安門廣場前遠眺天安門城樓。新中國成立,國家對天安門廣場進行了三次修整擴建,最終形成的如今的佈局。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1958年,為迎接新中國成立10週年,天安門廣場開始了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充套件。在這期間拆掉了中華門、長安左門和長安右門、戶部刑部等衙署、以及倉庫棋盤街和廣場上的紅牆等建築。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開國大典時的天安門廣場,一片紅色的海洋。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這是1901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回宮時的場景,大隊人馬即將經過大清門進入天安門廣場。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781 字。

轉載請註明: 天安門廣場改造前模樣:老百姓禁區,佈局錯落有致,與如今差別大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