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乾隆皇帝在圓明園裡擺攤設點,宮女太監打扮成商人和遊人

由 夏侯依絲 釋出於 經典

圓明園號稱“萬園之園”,建築面積達16萬平方米,甚至超過了紫禁城。清朝耗費了150餘年的時間,來建立和經營圓明園,使之變得輝煌壯觀,擁有精美的建築景群和豐富的文化收藏。

在圓明園裡有眾多美輪美奐的景點。其中有一個景點很特別,它是專門用來擺攤設點的地方。

它叫買賣街。

我們知道,紫禁城是皇宮,戒備森嚴,不允許傳出任何噪聲。而圓明園本來就是皇帝“避喧聽政”的地方,可以“勞逸結合”。因此,乾隆皇帝就在圓明園福海東部的同樂園,設立了一條買賣街。

買賣街由兩條街道組成。一條街道為東西走向,長約120米;另一條街道為南北走向,約為180米。兩條街道透過一座橋連線起來。不過,橋的中間被一個欄杆隔斷了,不能通行。

從外表上看,兩條街道的店鋪林立,與外面的尋常商業街道沒有什麼兩樣。唯一的區別是,在一年之中的大多數日子裡,這裡的商鋪關門插鎖,不會開門。街道上也沒有來來往往的行人。

買賣街一年有3次開市的時間,每一次開市20天,合計60天。每到開市時,街道上所有的店鋪都開啟大門,貨架上擺滿了琳琅滿目的商品。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記載:“圓明園福海之東有同樂園,每歲賜諸臣觀劇於此。高廟時,每新歲園中設有買賣街,凡古玩估衣以及茶館飯肆,一切動用諸物悉備,外間所有者無不有之,雖至攜小筐賣瓜子者亦備焉。”這是說,只要外界有的商品,買賣街裡都有,甚至還有挎著小筐賣瓜子的小販。

法國傳教士王致誠曾經在乾隆時期供職於內廷,作為宮廷畫師。他來過圓明園,見識過買賣街的熱鬧場景,在致朋友的信件中寫道:“開埠迎船,陳肆列貨。絲綢布匹,則各分地段焉。磁貨漆器,則各佔專巷焉。木器衣裝,婦女珍飾,則此一方焉。玩好書冊,經典巨籍,則彼一地焉。亦有酒肆茶坊,行臺村店,果漿走販,針線遊商,攬售牽裾,皆所不禁。”在王致誠的描述裡,買賣街分地段售賣絲綢布匹、磁貨漆器、木器衣裝、婦女珍飾、玩好書冊、經典巨籍等物品。

另一名法國傳教士蔣友仁是天文學、地理學、建築學家,曾參加過圓明園的建築設計。他也曾經記載:“園(圓明園)中亦有通衢,店鋪夾列,每逢佳節,中國、日本、歐洲各國,各種最珍奇之物,群匯於此,如市場然。”你看,買賣街不但有中國的貨物,還有日本和歐洲各國的珍奇物品。

據統計,買賣街有當鋪、首飾樓、銀號、香蠟鋪、紙馬鋪、油鹽鋪、菜床子、糧食鋪、顏料鋪、茶館、南酒鋪、乾果鋪、古玩店、酒館、飯莊、估衣鋪、瓷器店、漆器店、絲綢店、布店、書店、木器傢俱店、鳥雀店等20多種店鋪,還有一部分賣飲料、水果、零食、針線百貨的臨時攤販。只不過,所有的店鋪商人,以及前來購物的行人,都是由宮裡的宮女和太監打扮。

雖然買賣街裡的商人和行人,都是宮女和太監裝扮,但店鋪裡的貨物是真的,交易也是真的。因為店鋪裡的貨物,都是從外面商人手中採選賒購而來,並且事先約定:如果在開市後貨物被賣掉,就按照官價付款給商人;如果沒有賣掉,閉市後要全部退還給商人。

乾隆皇帝興致好時,會帶著后妃宮眷們來買賣街走一走、逛一逛,看上中意的物品,也會掏錢“買買買”。這時候,整個買賣街就變得更加熱鬧。高聲叫賣的店鋪商人、熙熙攘攘的行人……看上去還真有《清明上河圖》裡的都市盛況。

姚元之《竹葉亭雜記》中還記載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

乾隆皇帝的第十個女兒,即和孝固倫公主,下嫁給和珅的長子豐紳殷德。和孝固倫公主和豐紳殷德訂立婚約之後,就一直稱呼和珅為“丈人”。一天,乾隆皇帝帶著和孝固倫公主逛買賣街,和珅在一邊陪同。乾隆皇帝看中了一件大紅夾衣,對公主說:“楞著幹啥,找你的丈人要錢買呀。”

於是,和珅就花了28兩銀子,買下了這件大紅夾衣。

乾隆皇帝之所以在圓明園裡設買賣街,主要是讓長期生活在宮廷裡的后妃宮眷、阿哥公主,調劑一下枯燥乏味的御苑生活,體驗一把“原汁原味”的老百姓生活。

事實上,除了圓明園,其餘清朝皇家園林裡,也分別都設立了買賣街。頤和園的買賣街,設在蘇州街;靜宜園的買賣街,設在香山寺前。

買賣街的生意,在乾隆時期最為興旺。之後就每況愈下。到了道光、咸豐時期,由於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以及圓明園被英法聯軍焚燒,使得皇帝根本就沒有心思來到買賣街“買買買”。隨著時間的流逝,買賣街逐漸荒蕪下來,不再開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