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網線有了,但城鄉素質教育的差距怎麼彌補?

由 司徒元基 釋出於 經典

決定孩子階層的,不是父母有多少錢(當然也相關),也不是單親還是離異,而是一個家庭的“文化資本”。

什麼是家庭的文化資本?

書中提到,比如工人階級或貧困家庭通常奉行“放養”的育兒理念,而所有中產家庭,他們利用孩子的課餘時間,有組織地安排了文化、藝術、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學習活動。十年之後,中產階層的孩子步入社會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如果從他們的成長中尋找源頭,影響他們人生軌跡的,正是從小父母重視並培養的綜合素質能力。

良好的視野和格局,優質的教育環境加持,都是孩子在成長路上的隱形資產。

課堂之外的差距

先前,一位媽媽吐槽“三萬塊錢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在網路上引起人們對中產階層教育焦慮的熱議。現狀是,比起一二線城市的孩子的多元化發展,僅僅在課外閱讀這一項,相當一部分農村或山區的孩子所能觸及到的知識的廣度和拓展課外閱讀的機會,可能都是被忽視或低估的。

來自四線小鎮的曉燕有些激動。她剛剛在線上結束了一場以“愛書還要會讀”為主題的閱讀課。螢幕前授課的,正是她熟知已久的文壇大家,也是原文化部部長、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王蒙。雖然閱讀過很多作品,但卻難得有“面見”的機會。

這堂課讓曉燕感觸很深。“原來可以和自己喜歡的作家這麼近。”曉燕說,老師和家長會更強調學科的知識,課堂之外閱讀方面的啟蒙少之又少。她隱約感覺吸收到了和平時不一樣的東西。

事實上,曉燕只是很多鄉村地區孩子的一個縮影。據《2018年中國兒童數字閱讀報告》,由於城鄉差距,30%的城市孩子擁有88%的兒童圖書;而佔了 70% 的鄉村兒童卻只擁有 11.1% 的兒童讀物;超過 7 成的鄉村家庭藏書不足十本。

名家大師“上線”授課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藉由此問,王蒙首先與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讀書觀。他說,讀書是學習的主要途徑,要為改善、改變、最佳化自己而讀書。

雖然是著作等身的大作家,但在課堂上,現年已經85歲的王蒙卻毫不吝嗇和同學們分享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閱讀細節和感悟。王蒙認為,閱讀經典是每個人讀書的“必修課”,忘記經典是令人痛心的現象。

王蒙在作業幫給孩子們上直播課。

在課上,王蒙不斷重複地一句話就是:希望同學們多讀書,讀“硬書”,甚至在課上與孩子們定下了“每天讀書20~30頁”的小目標。

透過線上直播課,王蒙希望將自己對閱讀的信仰傳遞給全國各地的孩子們,讓他們能夠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而不因資源或條件的限制,停下對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事實上,這樣一堂大師課輸出的,也正是作家高度濃縮的人生經歷和學思感悟。

尋覓名家大師

年過八旬的王蒙,曾寫過《青春萬歲》《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等多部優秀的作品,他從19歲開始寫作,在人生相當長的時間裡,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寫書、譯書,也訪問過世界上72個國家和地區。作為文壇的“常青樹”,他身體力行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落到了實處。而他的作品也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我從50年代開始讀王蒙的《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就開始喜歡上了他的作品,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時尚與流行,他的作品寫出了我們那一代年輕人的心中所想,表現出了當時年青人的青春氣息。”北大教授嚴家炎曾說,作家不一定是思想家,但他們的作品中不能沒有思想,這種思想是在關切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基礎上產生的,而王蒙就是這樣一個人。

201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公佈“死活讀不下去書籍排行榜”,中國四大名著全部入選前十名,《紅樓夢》位居榜首。此事被媒體報道後,王蒙公開發聲:這是讀書人的恥辱。

“如果連這點累勁兒都沒有,我們的精神生活就完蛋了”。王蒙表示,新媒體帶來的最大好處是參與性與傳播的民主,但是它也帶來一些壞處,浮躁的心態,千篇一律,深度沒有,經典不存。

如今,由於年紀的關係,視力受到影響,但他依舊沒有放棄對讀書的執著,與此同時,也開始更加註重將對文學的深思和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認知與年輕一代分享。

分享知識,開拓視野,啟迪智慧。這也是作業幫名家講堂為學員們“尋覓大師”的初衷。在剛剛過去的5月,“行走的課本”系列課程先後邀請沈石溪、張之路、李森祥等中小學語文課本的課文作者走進直播課堂,從不同主題出發,與孩子們做關於文學的深思。

培養受益一生的能力

5月24日,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張之路走進作業幫名家講堂,與學員們分享“想象的力量“。在直播課上,張之路講了一個活靈活現的故事:

他去超市買勺子的時候,因為不忍心將它們“拆散”,因而把剩下的七個全部買回了家;而她的女兒則為這個故事增添了一個結尾,“被買回來的勺子因心存感激,而悄悄阻止主人喝很燙的湯,生怕他燙壞嘴。”

一個在日常生活中人們習慣甚至麻木的場景,在作家的腦洞大開中,瞬間就有了生命力。讓孩子們感知到想象力何其重要,用一種更為生動的方式解鎖孩子們被限制的想象力則顯得更為迫切。

在張之路看來,想象力代表著創造力,讓孩子們意識到想象的力量,並培養孩子真正的想象力,是他作為作家的一種責任。

百忙之中,名家大師願意集體走到螢幕前與“素不相識”的小讀者分享閱讀和寫作經歷的背後,是他們對孩子們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關切和思考——精神上的“營養不良”,不僅影響的是知識面和學習能力,也將間接導致綜合素質和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從而影響個人的綜合競爭力。

“好的學習就是激發興趣。”一位一直跟著孩子一起聽課的家長在留言中寫道。名家大師掌握著各領域最前沿和專業的知識,他們深入淺出地講解如果被孩子們接納吸收,帶來的效果也許就是“四兩撥千斤”,而孩子們綜合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或許也將讓他們受益一生。

優質教育資源下沉

“我生活在湖北的一座五線小城,當時以為學習就是生活的全部,只要成績足夠好就夠了,但上大學以後才發現一個人的視野格局等綜合素質能力同樣重要,而這些是不少城市家庭從小就重視和培養的。”高中畢業三年,目前在南京上大學的宇婷回想起來,是廣泛的閱讀改變了她,讓她在進入大學後不至於感到落後。

資料顯示,在中國有1.8億的中小學生,其中73%的孩子分佈在三線到六線的地區,這與作業幫直播課的使用者構成比例高度重合。隨著國家的重視和投入,教育資訊化基礎設施的大幅改善,線上學習方式早已走進千家萬戶,並被絕大多數家庭認可和接受。而透過線上的方式,更多的孩子獲得了與名家大師交流的機會,補齊素質教育這一課。

沈石溪給成都兒童村的孩子發來影片寄語。

在六一節前夕,作業幫名家講堂“行走的課本”走進成都SOS兒童村,為那裡的孩子送去了一份特殊的兒童節禮物——王蒙、沈石溪、張之路、李森祥四位作家聯名送書,併發來”專屬“影片寄語。“希望‘行走的課本’帶去我們的愛和希望,讓這些書和你們擁抱,希望你們有美好的未來。”張之路在影片中對孩子們說。

作為一個使用者全面下沉至全國各省(區、市)的線上教育平臺,利用自身資源優勢,作業幫正在透過創造更豐富的課程內容形式等方式,輸出優質素質教育資源,助力來自三四線及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實現全面綜合的發展。讓無論身在北京,還是西南地區農村的孩子們,在網際網路的加持下,都可以走進同一位名家大師的課堂。

蘇格拉底說:“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把。”地理上的距離或許難以消除,但以一塊螢幕為支點,建立起名家大師和全國各地孩子們的“超連結”,讓來自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環境的孩子共享優質教育,養成遠見,超越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