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花臺:歷史勝蹟,以及有關信仰的故事

雨花臺得名於一個傳說。南朝梁武帝時,佛教盛行,高僧雲光法師在此地的高座寺後的山頂設壇講經,僧侶們圍坐左右,講到精彩處,感動佛祖,天上落花如雨,因此得名。

現在的雨花臺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面積一共153.7公頃,園內綠樹成蔭,適合探幽懷古、紅色旅遊。

古雨花臺

高座寺

景區有南北兩個大門。如果是自駕或跟旅遊團,一般是先到南門。通常的參觀路線為:烈士紀念館->紀念碑->烈士群雕像->辛亥革命人馬冢->楊邦乂剖心處->梅崗-> 方孝孺墓->木末亭->雨花閣->乾隆御碑亭->二忠祠。

如果是乘坐地鐵,在1號線中華門下,然後步行幾百米到北門比較方便。進北門後,馬上就能看到景區的標誌性建築:烈士群雕像。

烈士群雕像

從群雕像小廣場的左側,沿林間的小路向前走,先來到辛亥革命人馬冢。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各地革命黨人紛紛響應。同年11月駐守南京的清新軍第九鎮官兵在徐紹禎統制下於秣陵關起義,並進攻駐守雨花臺炮臺的清軍,此冢為該戰役中陣亡將士和戰馬的合冢。

辛亥革命人馬冢

繼續往裡走,看到一個向下的臺階,拾級而下,是一個花園庭院。東晉豫章太守梅賾在此屯兵抵抗胡人,後人為了紀念他,在此遍植梅子樹,稱為梅崗。

梅花和梅子

梅崗一側有一塊太監義會碑。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南京仍然保留著一整套完整的中央機構,這塊碑是萬曆年間所立,上面刻著南京司禮監等27名太監的姓名、籍貫。

太監義會是當時太監們結成的一個互助幫扶團體。

太監義會碑

從梅崗另一側出去,抬頭看到“天地正氣”的牌坊,是方孝孺墓。

方孝孺是建文帝的親信大臣,燕王朱棣篡位後,想要勸降他,方孝孺誓死不從,朱棣便誅殺方孝孺及其族人、門生共873人,號稱“滅十族”。後人對方孝孺評價很高,黃宗羲說他是“有明諸儒之首”。

方孝孺墓

“木末風高”為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木末亭在方孝孺墓上方,是雨花臺東崗之巔。“木末”二字出自屈原的《九歌 湘君》。日軍侵華時,此處被修建成鋼筋混凝土的碉堡,亭子是後來復建。

木末亭

從木末亭往右走50米到雨花閣。雨花閣是一座三層四簷八角的仿古建築,閣內有一座講經石座,四周散綴99粒雨花石。

雨花閣

雨花閣斜對面為高座寺,主道兩側還有曦園、一泉、二泉、乾隆御碑、李傑墓等景點,道路直走到盡頭是二忠祠。

二忠指南宋抗金、抗元的兩位名臣楊邦乂和文天祥,祠中壁上刻有文天祥的詩句。

李傑墓前的石像生

二忠祠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是景區的核心建築,由著名建築大師楊廷寶設計。距離二忠祠的位置約500米。

近代的革命歷程中,有近十萬革命志士和愛國知識分子在雨花臺英勇就義,其中留下姓名的烈士僅1519名。黨的早期領導人惲代英、鄧中夏均犧牲在這裡。紀念館內陳列著大量文字和實物資料,供後人緬懷。

雨花臺烈士紀念館

紀念館內

站在烈士紀念館大樓中間通道的位置,向南看去,正對忠魂亭,亭內有一口鐘,白天上午6點、9點、12點,下午3點、6點以《我是一顆小小的石頭》為伴奏進行整點報時。

向北看去,中軸線直直延伸,高聳的紀念碑正好在視線盡頭。

忠魂亭

紀念館後邊是雨花湖,湖上橫跨103米的紀念橋,橋面上鋪設雨花石。

紀念橋

雕像

從紀念館往紀念碑走的路上,有兩塊花崗石照壁。分別篆刻《義勇軍進行曲》和《國際歌》歌詞。

《國際歌》歌詞照壁

烈士紀念碑建成於1989年,高42.3米,烈士青銅塑像高5.5米,像前點燃長明燈,碑底有迴廊和紀念廳。

烈士紀念碑

從烈士紀念碑西側繞行,經過江蘇公安英烈紀念牆,很快就回到景區南大門。

雨花臺是中華門外的制高點,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岳飛曾在此抗金;1862年,曾國荃駐軍雨花臺,太平軍為保衛天京,與清軍展開劇烈拉鋸戰,挖地道、燻毒煙;1911年,革命軍與清軍在此激戰;1937年,國軍88師與日軍血戰雨花臺......雨花臺是南京歷史的見證。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534 字。

轉載請註明: 雨花臺:歷史勝蹟,以及有關信仰的故事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