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一個喜歡“發誓”的國家,二戰時,日本沒少被人恥笑。最初,日軍野心勃勃,聲稱在三個月內拿下中國,結果呢?這場戰爭不但一打就是14年,而且最後還失敗了;日本一向主張武士道精神,戰敗就會切腹自盡,以示對天皇尊敬,然而在戰敗後,日軍高層卻沒有幾個揮刀自盡的,東條英機甚至還鬧出了自殺失敗,臨刑時瑟瑟發抖的笑話。
然而,日本在19年前提出的一個計劃,卻十分嚴肅認真,雖然當時聽起來像是一個笑話,但是到了現在,卻已經提前實現了。
2001年,日本提出“50 30”計劃,也就是要在50年內獲得30個諾貝爾獎。聽到這個計劃時,沒有一個人相信日本能取得如此成就,畢竟就連歐洲強國與美國都無法保證,為何你日本就信誓旦旦地許諾呢?然而,在2001年到2020年這段期間,日本卻先後獲得了19個諾貝爾獎,這就意味著,日本正以每年獲得一個諾獎的速度達成目標,這無疑是十分恐怖的。
那麼,日本為何能取得“井噴”式的成就?資料顯示,2000年後的日本諾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大多都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取得的,如果要探尋日本取得井噴式成就的原因,有必要將目光投向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因為在那時,日本社會一定發生了某種巨大的變化,使得當時的科學家有條件取得足以斬獲諾貝爾獎的研究突破。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製定了著名的“國民收入倍增計劃”,推動經濟以10%的年平均增長率持續高速增長。與此同時,日本還制定了“振興科學技術的綜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將國民收入的2%用於科研。儘管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很大的衝擊,但日本國民生產總值仍增長了1.8倍,這就意味著,日本實行的研發政策,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
1975年,日本的研發經費總額達到了2.62萬億日元,佔國民總收入的2.11%,超過了法、英兩國的研發經費總額,穩步進入科技大國的行列。所以,日本每年斬獲一個諾獎的第一個原因,就是研發經費的大量投入。第二,教育改革。資料表明,在1960年到1970年這十年中,日本高校的數量從525增加到921所,理工類的學生比例,也從15.4%上升到21.1%。
經費與人才的並駕齊驅,導致日本在諾獎五個領域中發表論文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還有,日本19年來的諾獎得主,基本都有在名古屋大學、東京大學、京都大學等國立綜合大學接受教育的經歷,這說明日本本土的高等學府,已經具備了培養諾獎得主的“硬體條件”。
因此,日本的“50 30”計劃並不是一個玩笑,日本經歷了二戰的失敗,但他們仍沒有放棄希望,即使日本只是一個小島國,但卻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存在。日本諾獎得主的增加,是一個“危險”的訊號,這意味著,他們的科技水平已經在不知不覺間,走到了世界頂級水準,一旦我們掉以輕心,將會被其遠遠甩在身後,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