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教改,找到了混文憑者的痛點

  【新聞隨筆】  

作者:劉海明(重慶大學教授)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中國傳媒大學啟動了研究生教育改革。其中備受關注的有兩點。一是學制改革,對於博士研究生來說,自2021年起採用4年學制,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由8年改為6年;專碩生學制統一為2年,最長有效修業年限統一為4年。二是設定基本文獻閱讀制度,3次檢測考試均不能透過者,實施分流或終止培養。

接受過研究生教育的讀者,在瀏覽中國傳媒大學的這份“改革套餐”後,是否會下意識地反問自己:假如時光倒流,自己是否還能取得學位?正在或即將攻讀研究生的學生,是否也會擔心所在的學校效仿這些做法,增加自己被淘汰的危險?這些聯想的產生或許會讓不少人感慨:混研究生文憑的日子真的要結束了。

不可否認,部分學生選擇讀研並非出於對學術研究的鐘愛,而是將讀研作為就業的跳板。這樣的讀研動機並不可怕,只要有嚴格、規範的研究生培養制度,學生在讀研過程中會不斷修正自己的讀研目的,最終成為合格的研究生。相反,讀研的動機不純,如果再沒有矯正學習目的的培養制度,研究生捧著變相的“學位鐵飯碗”,混學位自然成了投機取巧者的“實踐智慧”。不過,也許正有人為此洋洋得意,“感恩”現行的研究生教育制度“成人之美”呢。

中國傳媒大學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歸結到一點,就是提升研究生教育質量,讓讀研動機不純的學生迴歸學術,“演好”自己的學生角色,而不是掛著研究生的胸章,過著“東遊西蕩”的日子。對於混文憑的研究生而言,學制延長,混文憑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同步增加。熬的時間長了,度日如年的精神折磨讓那些不願改變自己的研究生望而卻步,避免踏上“學術冒險之旅”。如果說學制延長也無妨,那麼基本文獻閱讀制度則是倒逼研究生“演好”學生角色的“硬槓槓”。博士生基本文獻閱讀量不少於15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50種;學碩生閱讀量不少於8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30種;專碩生閱讀量不少於60種,其中著作不少於20種。為防止投機者的“偽閱讀”,不踏踏實實當好學生苦讀文獻,3次考試不及格將被淘汰,這無疑堵死了混學位者的後路。

研究生教育改革,就是要找到混學位者的痛點。傳統的研究生教育,到了畢業季,學生不能按時畢業,導師和學校比學生還著急,為了減少各自的責任和壓力,最後不得已對達不到畢業條件者“網開一面”。而正是這樣的“菩薩心腸”,無形中助長了部分學生的投機風氣。一旦嚴格執行基本文獻閱讀和考試製度,混學位者的遊戲將無以為繼,這樣的“謝幕指令碼”擺在每位研究生面前,想必他們在做每一個決策時都將會更加審慎和清醒。

改革的實質是讓被改革者“演好”各自的職業本色,要達到這樣的效果離不開相應的配套措施為改革保駕護航。研究生教育改革中,我們不難感受到改革的決心和魄力,也不難觸控到讓研究生迴歸學生本色的美好希望。希望這套“改革套餐”能引發更多討論和思考,也樂見類似舉措在更多學校落地。

《光明日報》( 2020年08月06日 02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18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傳教改,找到了混文憑者的痛點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