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末眾多割據梟雄當中,馮盎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人。他的特殊之處在於,如果不算李淵的話,那麼隋末這些有名的割據勢力領袖,只有馮盎一個人是善終的。
不信大家可以數。
李密是投降後又反叛,然後被李淵麾下的盛彥師幹掉了;翟讓是吃飯的時候,被李密給宰了;竇建德是戰敗之後被生擒,然後拉到長安砍了頭;王世充是被圍之後投降,但卻被李淵的一個遠房侄子以仇殺的名義給宰了;薛舉是打到一半病死的;宇文化及是戰敗之後被竇建德截胡,頭顱都送到了突厥;杜伏威是投降之後,在長安吃丹藥離奇吃死的……
所有的這些隋末反王,幾乎沒有一個善終的,只有李淵和馮盎這麼兩個例外。
前者,是最終統一天下的人;後者,則是真正憑實力活了下來。
非但得以善終,而且差一點就比李世民活的還長。更為有趣的是,幾十年之後,馮家人在馮盎重孫子這一代人裡面,出了一個大宦官,千古留名。
這個宦官,名叫高力士,對歷史稍微有點常識的人,應該都聽說過這個名字。
那麼,這個隋末眾多反王當中,唯一得以善終的馮盎,他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呢?
1.家世顯赫
要想明白為什麼馮盎最後可以善終,我們首先得先了解一下,馮盎的家世淵源。
馮盎的老祖宗馮弘,是十六國時期的北燕末代皇帝。說起這段歷史,其實比較複雜。記不記得《天龍八部》裡面那個慕容復,整天喊著要復興大燕?他當時要復興的這個大燕,就是十六國的事情的這個燕國。
這個燕國非常的亂,先後有五個燕國。最後一個,就是這個北燕。北燕也是由慕容家的人建立的,不過僅僅幾年之後,就在一場政變當中被殺了。然後馮家的另一位老祖宗馮跋,替他報仇之後,自己登基做了北燕的皇帝,但還是叫北燕。馮跋死後,本想傳位給太子,但卻被他的弟弟馮弘截了胡。而這個馮弘,就是馮盎的老祖宗。
但可惜的是,馮弘沒當幾年皇帝,北魏就打了過來,北燕就亡了。
北燕滅亡之後,馮弘並沒有被抓住,而是逃到了鄰國高句麗。到了高句麗之後,因為種種原因,高句麗殺了他。而馮弘的兒子馮業,死裡逃生。在高麗弄了一艘船,漂洋過海,最後回到了中原南方,投降了當時的劉宋政權。後來被封為懷化候,住在今天的廣東番禺。
接下來便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先後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馮業的兒子馮融,在南梁時期做了羅州刺史。這個羅州,就是今天的廣州地區。
今天的廣州地區,是中國最發達的一個地方。但是,在南北朝時期,那裡是所謂的化外之地,基本上算是邊疆了,當時這一帶一律被稱之為嶺南地區。而馮家自馮融這一帶開始,就正式在嶺南紮下根了。
這個馮融,就是馮盎的太爺爺。
自馮融之後,馮家四代都紮根於嶺南,與當地土著通婚,又交好當地的豪閥世家。所以接下來百年當中,雖然南方歷經梁、陳、隋三朝,但馮家卻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畢竟,任何這三個政權,不管哪一個想要安撫嶺南,都要對馮家這樣的當地大族友好一些。馮家本身也比較上道,所以活的也比較滋潤。
馮家的故事,大概就是這樣的。到了隋朝末年的時候,馮家在嶺南已經是很有影響力的大族了。
2.馮盎升職記
對於馮盎的詳細出生時間,史書上並沒有記載太多。但透過一些蛛絲馬跡,我們可以推斷出,馮盎出生的時候,隋朝應該還沒有統一天下,當時嶺南應該還屬於南陳的勢力範圍。
有史學家推測,馮盎的生年,應該是在北周天和六年,也就是隋朝建立十年之前。但這個說法,始終沒有在史學界達成共識。
後來,隋朝南下,滅掉了南陳,嶺南這塊區域,也就成了隋朝的地盤。馮家在此根深蒂固,隋朝自然也要優待。所以,在開皇年間,馮盎以祖輩功勳,被授予宋康縣令的職位。這個宋康,就是今天的廣東陽西地區。
開皇十年,當時番禺夷人王仲宣起兵造反,馮家自然是站在朝廷這頭,對其進行圍剿。在剿滅王仲宣的戰鬥中,馮盎代表馮家,立下了大功,因功被升為高州刺史。
仁壽元年,嶺南又有人造反,當時馮盎快馬趕到長安,向楊堅當面彙報嶺南的形勢,並向楊堅建議如何平定嶺南這次造反。當時的馮盎,得到了隋文帝楊堅的青睞。這場叛亂平定後,馮盎被加封為金紫光祿大夫、漢陽太守。
大業七年,馮盎隨楊廣出征遼東,升任左武衛大將軍。
從馮盎的升職履歷來看,我們不難看出,馮家歷經四朝不倒,有兩個很重要的法寶。第一,是紮根於嶺南,對嶺南有很大的影響力。朝廷想控制嶺南,就必須交好馮家。第二,馮家沒有什麼忠君愛國的思想,哪個政權統一天下了,就聽誰的。然後辦事也不偷懶,真的肯下死力氣去替朝廷打仗。
反正不管誰當皇帝,想壓服嶺南,就必須依靠在嶺南聲望最高的馮家。而馮家本身,也不想著去爭什麼天下。做嶺南的土皇帝,天高皇帝遠,任憑中原朝代更替,馮家自是穩如老狗。
正是這個兩個原因,到了隋末,任憑時局如何變化,馮家都風雨不動。而馮盎本人,也在一次次戰鬥當中,逐步升遷到高位。
到了隋朝末年,馮盎回到嶺南,依靠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很快就聚攏了過五萬大軍。不過,這時候的馮盎,還沒有控制整個嶺南。當時馮家控制的地盤,還僅限於蒼梧、高涼、珠崖、番禺等地區。嶺南當時真正的大哥,是隋末的另一個大勢力林士弘。
對於林士弘,馮家又祭出了百試百靈的兩樣法寶,依附於林士弘。林士弘想要控制馮家所在的地區,就必須依靠馮家。而且,嶺南這邊和中原不同,馮家在當地的影響力,不是一次殺戮全族就能解決的。就算殺了馮家全家,當地的局勢也只會變得更糟。所以,唯一的辦法,就是依靠馮家,將當地變成自己的一個屬地。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隨著關中的李淵,一步步統一天下,林士弘也被李家擊敗,然後病死。這個時候,馮盎又帶著馮家,毫不猶豫的投降了李淵。
雖然馮家這種牆頭草的性子,大家都不喜歡。但是為了控制嶺南,只要馮家投降,朝廷就只能給予馮家越來越高的地位。馮家每投降一次,朝廷就得給馮家更高的爵位,以顯示自己對馮家比前朝更好。到了李淵這兒,直接封馮盎為耿國公。
3.終得善終
馮家歷經幾朝卻不倒,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馮家在嶺南的影響力,實在太大了。而且,馮家的這份影響力,是其他任何一個地方計程車族,都無法在當地做到的。
因為在隋唐時期,嶺南地區,是真正的不毛之地。中原人根本不願意去那邊生活,當地生活的基本都是一些土著居民。這些本地土著,受儒家教育很少,也不認同中央朝廷。這一點,直到上千年之後的明朝,依然沒有太多改變。
所以,當地的土著,對中央朝廷根本就不認,只認馮家。
對於這種情況,中央朝廷能怎麼辦?直接殺了馮家全家?那估計嶺南會徹底亂掉。到時候為了解決嶺南,就只能派大軍去鎮壓。可那樣的話,又得耗費多少人力物力?而且就算暫時掃平了,嶺南天高皇帝遠,大軍撤退之後,當地還是會出現第二個馮家,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所以,最省時省力的辦法,就是善待馮家,利用馮家的影響力,去統治嶺南。
而且,馮家自身也比較上道。馮家歷經四個朝代,一直恪守兩個底線。第一,自己不爭霸,只佔據嶺南。第二,依附一個政權後,只要不是這個勢力真正窮途末路了,自己就不造反。
對於這樣的滾刀肉,中央朝廷不管如何看不慣,也只能繼續善待。
而對於馮家,就算是雄才大略的李世民,也沒有任何好辦法。
貞觀元年,當時的馮盎,正忙於和當地一個土著首領談殿爭權,很久都沒有去搭理剛剛登基的李世民。對此,李世民勃然大怒,認為馮盎是有心造反,便想發兵去滅了馮盎。但是,就在這個時候,魏徵及時站了出來,給李世民分析了一下形勢。最後得出結論,只要馮盎沒有直接宣佈造反,中央政府去征討他,就是個血虧的買賣。
所以最後沒法子,李世民只能主動派使臣去嶺南慰問馮盎,而馮盎本人也十分上道,讓他的兒子返回長安,去向李世民請安。就這樣,一場本來無可避免的禍事,就這樣消散於無形。
一個地方勢力,很長時間不搭理中央政府的皇帝,而且還是李世民這種雄才大略的皇帝。最終李世民還得主動派人去示好。這樣的馮家,我們也只能佩服其厲害了。
貞觀五年,馮盎主動入朝,李世民親自設宴接待,並且對其賞賜頗豐。
馮家雖然不爭霸,不謀反,但是卻一直憑著在嶺南的影響力,增加直轄的嶺南地盤。到了馮盎去世之前,馮家直轄的地區,超過兩千裡,幾乎涵蓋了整個嶺南,儼然是一個國中之國。但就算這樣,李世民依然要容忍馮家,只要馮家一天不真正造反,李世民就一天不能動馮家。
貞觀二十年,馮盎病逝於任上,死後被追贈為為左驍衛大將軍、荊州都督。
如果按照馮盎出生於北周天和六年計算,馮盎應該是足足活了七十五歲,這絕對算是高壽了。而且,僅在他去世三年之後,李世民就去世了。馮盎差一點,就比小他二十多歲的李世民活的更長。
尾聲
馮盎一生,據說有三十個兒子。這三十個兒子,後來幾乎都被朝廷封了官。對於這樣的情況,李家估計也只能捏鼻子認了,給出相應個官位。
而在馮盎的諸多兒子當中,有個叫馮智玳的,後來生了一個孫子,名叫馮元一。結果這個馮元一幼年的時候,父親捲入了一場謀反案。當時唐朝派來了一個監察御史到嶺南,誣告嶺南流人謀反,結果錯殺了兩千多人。馮元一的父親也因此被錯殺。而馮元一這個人,當時年僅九歲,也因為這件事被株連,被閹割入宮為宦。後來,這個馮元一被一個叫高延福的宦官收為樣子,改了個名,叫做高力士。
就是那個給李白脫靴子的。
在整個唐朝,馮家一直是嶺南數一數二的大族。直到唐朝滅亡之後,馮家依然在嶺南有著較強的領導能力。可以說,馮盎雖然沒能熬過李世民,但馮家卻熬垮了整個李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