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為什麼人文教育是一種“紮根教育”?

由 泉亮霞 釋出於 經典

  文丨雪峰 · 主播丨塗山

  哲學家尼采在其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一書中,對人性的弱點提出犀利的告誡。

  同樣,當下的教育生態也身處這樣的弱點之中:教育的,太教育的。功利主義背景下的教育彷彿再也耐不住寂寞,不甘願平庸,一心想著自己也能夠站在“舞臺的中央”,揮舞著指揮棒“指手畫腳”。

  當教育任性地撕下舞臺後面的那一塊“幕布”時,生命就失去了一種背景的襯托,赤裸裸地遊蕩在一片空曠無依的“荒野”中,洋相百出,醜態畢現。喪失人生底色的生命是一個“流浪兒”,遊走在生活的邊緣,以驚恐而防禦的姿態打量著周遭的世界,它渴望人文教育的體恤和關懷,需要一顆充滿真善美的心靈重新勾勒出生命的底色。

  內觀己心,外察世界

  人文教育是一門塑造生命的藝術,這裡的“藝術”意指對生命的整體感知和對生命過程的完整把握,注重從生命的基礎性、底蘊性出發,培養生命的“底色意識”和人文情操。

  何為“底色意識”?就是主體生命的基本人格,如同一幅畫,需要有一個背景的渲染,才能呈現構圖上的立體透視結構;也如同一座建築,之所以能夠矗立於天地之間,是因為有其堅實的地基作為支撐。

  對於具體的生命個體來說,其基本的人格存在狀態離不開真善美三個意識層面,也可稱之為人生底色的“三原色”。

  人格之“真”,是培養對知識的渴望,對生命真理的追求,是對思維的訓練,是理性意識的建構,是從生命常識的維度把握生存之道。人格之“善”是一種情感意識,是生命內在道德自覺的喚醒,是對內在良知的敬畏,也是對整個世界的一種充滿善意和關愛的能力。

  人格之“美”是生命的審美意志,是從藝術審美的意義上整體審視生命自身,從世俗中完成一種超越性和審美昇華。一個完整的生命人格是真善美三種基本生命意識的培養,是一個思維、情感和意志的生命統一。整個人文教育的過程就是從這三個基點出發勾勒出一幅整體的生命圖景和完整的人格樣貌。

  人文教育的藝術性在於對生命的直覺洞察,能夠敏銳地捕捉生命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偏頗和狹隘,進而做出一個補益。

  時下,呼籲人文教育的迴歸自然是教育本身的一次結構調整,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背景之下,教育的腳步也變得格外匆忙,教育的實踐和評價追求一種“立竿見影”的效果,它也不再滿足於“幕後”的基礎性工作,而是願意爭做時代的“弄潮兒”,追求標新立異。其實,這也無可厚非,時代在發展,教育也需要不斷進步,謀求變革。

  可是,教育一旦陷入“功利的瘋狂”之中,會容易遺忘自己的“初心”,而過分迎合外在的價值判斷,成為失去獨立性和自主性的“木偶人”,對知識本身的渴望變成片面的堆積,過分的情感說教喪失了心靈的價值,對生命的審美也演變成一種傲慢和自大,淡忘了教育的質樸和自然。這一切都需要人文教育給予一個背景的支撐和底色的渲染,否則整體教育的畫面將會被塗抹的密密麻麻,沒有了“留白”,讓人窒息。

  啟迪多元思維

  生命具有無限的可能性,教育的價值就是要喚醒人的內在潛能,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性。如何有效的激發人的創造性,這個關涉教育自身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如果從繪畫藝術的角度嘗試理解教育,那麼教育的科學性注重結構的呈現和線條色彩的空間安排,而教育的藝術性則追求中國山水畫講求的“意境烘托”,是一種人文氣氛的培育和營造。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文教育重在學會“留白”,“留白”並非空空如也,空無一物,而是講究一種教育空間的營造,正所謂“為學日進,為道日損”,人文教育是一種“學會減法”的教育,“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教育的一顆“天人合一”的道心所在。

  具體到教學實踐中,那就是尊重生命自身的內在創造性,為生命成長預留一個自主的空間,而不是把生命視為一個灌輸知識的“載體”。正是藉助人文教育的一種“底色意識”和“留白效應”,生命的人格結構才能“躍然紙上”,立體生動。

  正心正舉

  人文教育可以說是培養人追求幸福獲得內心平靜的教育藝術。完整的人格結構和飽滿的生命“底色”決定了一個人在未來獲得幸福的能力。無論是學校、家庭還是整個社會,都需要具有一種“底色思維”,從生命的根本處出發,著眼於教育的基礎性和人文性。

  學校層面:人文教育不是一個教育的“口號”,也不是對當前“知識教育”的反向生成,而是一種教育內在思維和意識的內生性覺醒,根本上是對教育意義和目的一次自我叩問,這才是當下教育變革的根本出發點,而不是在教育形式上進行“巧妙”地安排和設計。

  僅從基礎教育層面來說,人文教育需要有人文的學校、人文的校長和人文的教師,以及人文的教學環境這些要素的有機配合,才能培養出學生具有人文底色的生命人格。“人文”具有一種“閒暇意識”,教育的腳步和節奏要“慢下來”、“細細品”,為人文思考騰出空間,這樣對學生才是真正有益的。

  家庭層面:人文教育其實不是什麼宏大的教育理論和概念,它是一種實踐精神,是具體的教育價值的踐行,任何生活的領域和場景都具有人文教育的價值,都是人格發育和完整的背景和底色。

  家庭教育具有人文教育的天然屬性,親子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是生活化、情景化和情感化的,在瑣碎之間滲透著生命教育的意義,可以說,家庭教育對於孩子的早期人格建構具有先天優勢,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充分發揮家庭的人文教育功能,同樣是當今教育不可缺少的環節。

  社會層面:傳統文化具有豐富的人文教育資源,充分開掘傳統文化中的人文價值,吸取傳統文化的價值精髓,對於塑造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從當前的疫情全球化形勢判斷,我國取得了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這取決於我們的制度優勢,如果更深一層來說,取決於我們的文化優勢,內在的文化基因才是取勝的“法寶”,才是一個民族文化自信最重要的支撐,也是整個人文教育的根本出發點。

  撥迷見智,開啟自在之門

  人文教育是教育的基礎性工程,它作用於人的心性陶冶和人格的塑造,如同進行一場藝術創造一般,面對生命的“原初素材”,不能急於動筆,也不要急於“下刀”,而是需要充滿耐心地觀望、仔細地打量、用心地摸索,真真切切地碰觸生命的紋理和質地,感受每一個主體生命與生俱來的稟賦和生命“底色”,然後小心翼翼地、充滿敬畏地描繪出整體生命的堅韌結構和飽滿“底色”。

  人文教育是一種“紮根教育”,把根系深植於真善美的生命土壤中,充分汲取文化智慧的營養,才能滋養教育的“根莖”向上成長。一方面是向下深深地開掘,另一方面是向上充分地生髮,這生動描繪出了生命成長的兩個面向,賦予生命以深度和高度。具有生命的“底色”的教育,才能承托起未來生活的重量,在日益複雜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環境之下,不忘初心,直面挑戰。

  ·end·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

  文章版權歸本平臺所有 轉載請聯絡“正心正舉”

  可能你還喜歡看

  正心正舉徵稿活動火熱進行中

  正心正舉 與智者同行

  正心正舉

  健康與發展公益講堂開講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