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幸福“雙減” 快樂閱讀

由 公松臣 釋出於 經典

“雙減”:減負,不減閱讀。“雙減”政策的出臺,為閱讀活動的有效開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有利契機。豐富閱讀生態,啟用閱讀能量,成為學校、家庭、社會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學校

課堂內外書香濃

本報記者 楊淑玲

在教育部的課後託管相關檔案中,明確提出“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閱讀、興趣小組以及社團活動,提高課後服務質量水平”。閱讀,作為重要的選項位列其中。近日,記者走進南昌市紅谷灘的一些學校發現,各學校紛紛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使課後延時服務由單純的學生託管延伸為學生的“綜合服務”,課後服務不僅僅是看護服務,更是一種學校教育的延伸。

在南師附小紅谷灘校區,學校利用晨讀、午讀、課後託管等時間開展系列閱讀活動。記者現場看到,一幅幅閱讀主題黑板報,圖文並茂,內容豐富;一次次的課後服務閱讀活動,營造了書香濃郁的校園環境。

下午4時,南師附小紅谷灘校區六(10)班的孩子們正全神貫注閱讀高爾基的《童年》--有的在書上圈點勾畫好詞好句,有的在書的空白處寫下密密麻麻的閱讀感悟,有的認真完成多頁讀書筆記,還有的同學竟然做了整本書的思維導圖……班主任艾媛說,透過讀名著寫批註的方式,可以督促孩子們多閱讀、深閱讀。按照時間規劃,設定每半個月為一個週期,一個週期讀一本,定期檢查,對錶現突出的同學進行點評。等一本書讀完後,再透過直播課的形式,讓孩子們進行閱讀分享。戴奕陽同學說:“書讀得多了,就不怕寫作文。”

開學初,學校就佈置了“班級共讀”“國學誦讀”和“學生個性化閱讀”三大板塊的閱讀活動,課後服務緊緊圍繞這三個方面開展。南師附小紅谷灘校區執行副校長塗娟介紹,學校還會細化這些閱讀活動,做到常態化。

朗誦能喚醒文字,朗誦會觸動心靈。

每天下午1時20分至2時,是南昌航空大學附小紅谷灘分校六(1)班謝賽照老師和學生共同盼望的朗誦時光。“少年強則國強、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教室裡,數十名學生整齊端坐,在謝賽照的帶領下深情款款地朗誦梁啟超的散文《少年中國說》。同學們聲情並茂、激情昂揚,臉上都洋溢著自信的微笑。下課了,一群學生仍然興致勃勃地在走廊大聲吟誦:“美哉,我少年中國,與天不老!壯哉,我中國少年,與國無疆!”謝賽照說,學生們迷上了“朗誦沙龍”。在一起誦讀時,班裡氣氛非常活躍,即使平時好動的學生也沉浸在朗誦的情境裡了。

南昌二中雅苑校區依託圖書館,開展常態化圖書館課程和閱讀活動,為課後服務提供豐富的內涵支撐,成為學校素質課程的重要補充。

下午3時30分,伴隨著悠揚的下課鈴聲,初一(2)班的孩子們排好隊,在陳琦老師的帶領下走進學校圖書館。“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滿地不只是六便士,月光也曾落在這裡;不妨手握便士看月亮,在憧憬中追尋,在追尋中實現自我價值,擁抱明朗朝暉,勇敢逐夢。”胡正泓同學正圍繞《月亮與六便士》侃侃而談,灑脫自如的的表現力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陣陣掌聲。這裡正在開展一場生動有趣的閱讀分享會。該校政教處副主任餘國清表示,初中階段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思維在這個階段成長,性格在這個階段初步確立。閱讀不僅僅對語文學科的提升有重要作用,也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形成世界觀的重要手段。為了樹立榜樣,帶動更多的學生積極閱讀,學校設立了“閱讀之星” “閱讀十佳” “閱讀二十秀”等榮譽稱號,每學期進行一次評比,對閱讀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獎勵。

課堂內外,隨處可見孩子們閱讀的身影,“手不釋卷”成為校園最美的風景。

社會

去圖書館去書店

凌瀚 本報記者 李滇敏

11月20日,週六。初冬的一場雨給南昌帶來了一些寒意。上午10時許,省圖書館少兒區的入口處,孩子、家長排了長長的一溜,掃碼、測溫……進得館來,孩子們撒著歡兒朝書奔去,那畫面頗有一些象徵的意味。管理員吳春春說,因為疫情管控,限制了入館人數,否則人會更多。

閱讀區被一圈書架分為兩個部分,外間是親子閱讀區,多是幼兒園階段的孩子由父母陪著在這邊閱讀。小學生讀者則在裡間閱讀,他們有的三五成群,圍坐在一張小書桌旁輕聲討論書裡的內容;有的則獨自捧著書,或拉個小沙發坐在一角、或傍著書架席地而坐,沉浸在自己的閱讀世界中……

洪都小學一年級的李爍珺捧著一本《海南尋寶記》讀得津津有味。她爸爸告訴我們,孩子上學之前他們還在打聽奧數班、英語培訓班,9月開學,正好趕上“雙減”政策出臺,他們修改了計劃,每個週末花一天時間帶孩子來圖書館。現在孩子時常惦記著來圖書館,這讓他非常開心,“畢竟養成好的閱讀習慣將受益終身。”

在一張小桌前,圍坐著五個小男孩,各自抱了本自己喜歡的書在看。他們是住在同一個小區的小夥伴,他們的“頭兒”是上六年級的熊浩喆。熊浩喆是省圖的“資深讀者”,他從一年級開始跟著爸爸“泡”圖書館,那時候還是在老館。遷址新館以後,離家近了,他讀書更方便了。“雙減”以後,小區裡的小夥伴跟著他來體驗了一兩次,都喜歡上了這裡,現在他們每次來讀書,都是成群結隊的。

吳春春說,現在很多學校也非常重視閱讀。他們開設的“愛·悅讀”課堂,與南昌鳳凰外國語學校合作一年多,週一到週四學生們用一個上午的時間來省圖少年兒童區開展主題閱讀課程。“雙減”之後,很多學校前來尋求合作,希望開設閱讀課,這個館校共建的課程很受歡迎。現在,省圖計劃增加一些空間,來滿足部分學校的需求。另外,他們正在與育新小學開展圖書室共建活動,即將開展“雙減”後的學生閱讀服務。

或倚或坐,或三五成群,或獨自沉浸……同樣的閱讀場景在新華書店文化廣場店二樓的青少圖書部也隨處可見。書店的主管戴敏說:“秋季開學的時候,發現青少年圖書的銷售額比往年增了不少,然後,每個週末來這裡看書買書的學生越來越多,我們這才意識到,‘雙減’對圖書市場影響還真是挺大的。”

站前路小學四年級的陳益軒從小喜歡讀書,逛書店是他和爸爸堅持了很多年的週末休閒方式。陳益軒的爸爸說,“每次看到喜歡的書都會買回去。孩子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現在作業少,平常讀書的時間更多了。”

青少部的主管塗秋紅說,“中外名著賣得最好,另外曹文軒、沈石溪的作品也很受歡迎。低年級的孩子最喜歡的是《大中華尋寶記》……”

優秀的孩子離不開閱讀,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但是,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圖書館和書店都採取了很多措施。

省圖書館舉辦了蘭蘭姐姐講故事、贛圖悅讀研學營等活動,帶著孩子去八一起義紀念館、滕王閣、繩金塔……教孩子們在行走中閱讀,讀社會、讀歷史、讀文化。新華書店舉辦了各種各樣的讀書會、分享會,還把讀書與想象力、動手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他們還把孩子們喜歡的作家請過來跟小讀者們面對面互動……因為疫情,很多活動移到了線上,仍然吸引了很多孩子。

“家長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很難想象成天沉迷於手機的父母能培養出愛閱讀的孩子”,為了給孩子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省圖書館和新華書店分別舉辦了一系列針對家長的讀書分享會、訓練營等活動,“以前經常有家長把孩子往書架前一扔,自己在一旁不管不顧地看手機,現在這種現象很少了。親子共讀真的會產生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

家庭

親子共讀伴成長

本報記者 龔豔平

11月27日,週六,冬日暖陽,吳志浩和家人來到南昌市紅谷灘最近開放的美書館“鍾書閣”。一人一書,度過了一下午。

吳志浩是南昌縣一名四年級學生。這是吳志浩和媽媽王文佳的約定,每週打卡一座圖書館。翻閱王文佳的朋友圈,最新的寫著:“第8個。與孩子共成長!”落實好“雙減”,不僅僅是做“減法”,也要做“加法”,特別是親子閱讀方面。王文佳介紹,吳志浩屬於不太愛閱讀的孩子,為了培養他的閱讀興趣,她與孩子一起列了一個閱讀計劃,比如每週完成閱讀一本書、每週打卡一座圖書館等。

“雙減”落地,學校對孩子的閱讀更加重視。在吳志浩就讀的蓮塘三小,學校有閱覽室,班級有圖書角。班上每兩週舉辦一次流動換書活動,每月組織一場共讀活動,全班同學共讀一本書,然後透過一場主題讀書會,同學們介紹讀書體會,共同探討讀書的感想,感受閱讀的魅力。

孩子閱讀習慣的培養,家庭的作用與學校一樣重要。南昌大學附屬小學紅谷灘校區五年級學生劉苗苗,平時就愛閱讀,每天閱讀時間在兩個小時左右,“雙減”之後,閱讀量更大。這得益於父母的引導和培養。走進她家,彷彿進入一座“小型圖書館”,家裡的客廳和臥室都設有書架,在衛生間、飄窗等地方都擺滿了書,“孩子在家裡隨手就能拿到書”。

“我們不規定孩子要讀高大上的書,不要求孩子做筆記寫讀後感,也不要求孩子記優美詞句。”用她爸爸劉勇的話來說,只是為了讓她從閱讀中找到樂趣。“有時我週末加班,她可以坐在我旁邊,安安靜靜看一天書。”說起這點,劉勇頗為自得。

可以說,每個愛閱讀孩子的背後,基本都有父母的身影。黃昊然今年讀初一,是個“哈利·波特迷”,小學的時候就讀完了整套七本書。前不久,母親鄒婧華給他買了一套中英雙語版,希望他能在英漢對照閱讀中更好學習外語。黃昊然特別喜歡魔幻方面的書籍,以前鄒婧華擔心這類書籍沒有“營養”,有段時間還因為此事和孩子鬧了彆扭。如今隨著閱讀量的增加,黃昊然的視野越來越開闊,興趣也不再侷限在某種型別。“現在想想,只要他隨性讀就好,當他輕鬆閱讀時,才能體驗到快樂,而不是迫於壓力閱讀。”鄒婧華慶幸自己當時沒有強制干涉。

閱讀習慣需要培養。“雙減”之後,喜歡閱讀的孩子有更多時間讀書,不喜歡閱讀的孩子依然“不自覺”,父母在這方面也苦惱。彭洪宇的孩子讀五年級。他說:“我平時工作比較忙,無雙休,不知道怎麼讓孩子喜歡上閱讀,以前週末還有培訓班管,現在孩子在家無人陪伴,迷上了手機和電視。”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他有點迷茫。

和他一樣感到困惑的家長有不少,陳麗麗也是其中之一。兒子讀四年級,她會經常給孩子買書,“老師推薦的,學校推薦的,朋友推薦的,有時候一套一套地買”,堆得家裡一整面牆都是。“他就是不看,看起書來就磨蹭。”說起孩子的閱讀習慣,她有點不知所措。

大家都知道,“雙減”之後閱讀的重要性。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家長也在不斷摸索。羅仁祥在手機上下載了幾個親子讀書類APP,每天陪著孩子睡前閱讀,次日早上再讓孩子聽一遍,希望透過聽讀同步的方式,讓孩子愛上閱讀。採訪中,記者瞭解到,還有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參加親子閱讀沙龍、組建家庭書房、約定共讀時間……總之,家長們煞費苦心,都是為了讓孩子愛上閱讀。

專家

讓孩子愛上閱讀

本報記者 萬芸芸

細讀“雙減”政策第八條、第十條,有一個詞特別突出--閱讀。誠然,當外在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有效減輕,孩子有了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時間,閱讀的價值愈加凸顯。

“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普遍關注孩子的閱讀,原因之一就是,閱讀是學習的基礎。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的養成,關係到孩子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判斷和分析能力的形成。閱讀不僅可以使孩子獲得有益的知識、經驗,豐富與提升自己的語言、審美,塑造他們的價值觀,也可以延展他們的精神世界。”周博文,北京師範大學兒童文學博士、江西財經大學人文學院教師,出版發行了童話小說《用愛擁抱世界的小男孩》、研究專著《葉聖陶與中國現代兒童文學》等十餘部著作。長期的教育學理研究和兒童文學創作實踐,讓他對兒童閱讀有著切身的體味和思考。

而在中國教育協會副會長朱永新看來,閱讀關乎孩子成長,也關乎民族精神,關乎中華文化的傳承,關乎國家未來的發展。“一個人的精神發源史就是他的閱讀史,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取決於這個民族的閱讀水平。”

閱讀之要彰明較著,那孩子該讀什麼書?又該怎麼讀?

周博文認為,一個人的閱讀素養,當建立在自覺而又充足的閱讀基礎之上。為此,值得提倡多樣化、多元化的閱讀,綜合、全面、均衡的閱讀,文學的、歷史的、科學的,甚至是趣味性的、遊戲性的書,都有其獨特價值,一些沉迷遊戲的孩子,也有可能透過閱讀遊戲類書籍,體味到閱讀是有趣的、快樂的。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認知能力、心理特點、接受水平、閱讀趣味有所不同,就兒童文學而言,學齡前的孩子可以選擇適合他們認知水平的圖畫書、童謠、短篇童話等;小學階段的孩子可以選擇童話、小說、詩歌等;中學階段的孩子閱讀趣味已不斷地向成人靠近,可以閱讀一些篇幅長一點、結構複雜、思想深刻的長篇小說、報告文學、戲劇劇本等。

“不管什麼階段的孩子,都要注意他們對文字的回應、思考、困惑和問題,大人要做出積極而及時的回覆。有些孩子會很容易地做出反應,也有些孩子不善表達,此時的家長和老師不應強迫孩子做出反應,而應鼓勵他們,提供充分的機會,觀察並幫助孩子解釋、評價。”

當前,“雙減”政策持續落地,家庭、學校分擔了孩子閱讀的重任,圖書館、借閱室、書店等社會機構也紛紛以多樣化手段提升服務,甚至一些教培機構也開始試水閱讀教育、繪本館等。“雙減”之後,探索如何豐富閱讀生態、啟用閱讀力量,已然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和努力方向。

“在具體的閱讀行為和閱讀活動的實施上,各方側重點確有所不同。”如周博文所言,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