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教育家》雜誌官方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ID:jyjzzwx)
一位商人透過改換多明尼加國籍,成功將成績不太好的兒子送入浙江大學。
7名學生的父母透過與外國人或華僑再婚,運作孩子的華僑生身份,試圖透過華僑生聯考進入暨南大學。
在中國長大、學習的學生,透過改換國籍參加外籍留學生考核,或者運作華僑身份參加華僑生聯考,就可以避開競爭激烈的國內高考,輕鬆上名校。
十年寒窗,不如身份一換?
對於中國老百姓來說,“教育改變命運”是一份簡單、樸素的信仰。儘管在今天高考不再被視為人生逆襲的唯一途徑,但其依然是相對公平的人才選拔機制,是當前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通道。而這一通道,被“國際高考移民”們以並非公平的方式橫插一腳。
招收留學生,意在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化和現代化水平,打造“留學中國”品牌;招收華僑生,意在增進華僑青年對祖國的瞭解,維繫他們與祖國的感情。政策雖好,卻被某些“聰明”的人鑽了漏洞:他們透過某些合法的“捷徑”獲得特殊身份,從而享受特殊優惠政策。不得不說,這是制度設計的問題。
早有機構把這當做商機,提供海外移民、包裝華僑身份一條龍服務。希臘25萬歐元購房移民、西班牙50萬歐元購房移民、48萬移民馬來西亞……在6億人月收入不足1000的中國,國際高考移民成了少數人的“特權”。今年6月,教育部發布《關於規範我高等學校接受國際學生有關工作的通知》,旨在透過提高國際學生的身份認證門檻,來限制“假留學生”的出現。但對於能夠運作“國際高考移民”的群體來說,無非是多花點時間和金錢罷了,新規的實施效果恐不明顯。
透過投機留學生、華僑生的特殊身份,國際高考移民享受特殊優惠政策,製造出新的高考不公,破壞了留學生招生生態,向社會傳遞出“身份比努力更重要,家庭背景比個人奮鬥更重要”的錯誤價值觀,傷害了普通考生的感情,踐踏了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底線。
“國際高考移民”現象屢禁不止,逼迫我們思考教育國際化的本質。國際留學生指標是評價世界一流大學國際化水平的指標之一,因此擴大國際留學生規模成為國內高校“雙一流”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然而相較於歐美頂尖大學,中國高校還存在一定差距,對一些國際優秀生源的吸引力不夠。一方面要擴大招生,一方面又沒有足夠多的優秀生源,於是乎有高校透過降低門檻來吸引留學生,以達到招收國際學生的規模目標。
“寧濫勿缺”。為什麼我們如此迷信留學生的“身份”?提高留學生比例,教育國際化的水平提升了嗎?消耗了稀缺的優質教育資源,對我們的考生公平嗎?
我們需要向這種歪風邪氣亮劍,給制度打上補丁,切斷權力和資本在高考公平上尋租的路徑。一方面,要嚴格國際學生和華僑生的身份稽核,完善國際學生身份稽核制度,採取多種渠道綜合驗證。要確立留學生、華僑生的學業基準線,提高錄取標準,把好“嚴進”的入口關。另一方面,要提高留學生、華僑生招生標準,從嚴制定這類學生的畢業標準,建立“嚴出”的教學培養體系,從根源上消除“國際高考移民”的生存空間。
我們需要擺正人才遴選的心態,樹立教育的信心,讓中國高校在創造現代文化成果的沃土中成長。高校需要優秀生源,身份、國籍不該成為一路綠燈的“通行證”,面對高考,不應該有“超國民待遇”。教育國際化不能以規模和數量來衡量,不能為了指標而招收留學生,而要以發展的內在需求和質量作為標準,篩選真正優質的、促進文化交流的人才。這也是一個文化自信的國家的必然選擇。
文章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光明社教育家”。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
- 高考
- 學生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13 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