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印軍屠殺殖民者遭極端報復俘虜被綁在炮口,巨響後一地血肉

由 伯國平 釋出於 經典

咱們今天來聊聊一個總被忽視的“大國”。
如今,人們在談論“世界強國”時總會自動過濾掉印度,但仔細一想,這個國家似乎具備成為強國的所有條件:印度地盤夠大,資源豐富,土壤不算貧瘠,具有一定自給自足的能力;該國人口基數龐大,即便種族整體水平再差也總會出現一批天才,實際上,印度的部分產業做得比咱們還要好,甚至領先世界。不僅如此,印度佔足了地利,地理位置優越,四周沒有能壓抑其發展的強鄰,可以說,印度家底殷實,想要成為一流強國,稍微努把力就行了。然而,這個民族就是奇葩,怎麼也強不起來。
印度成為“偽強國”是諸多因素共同導致的,但顯而易見的是,缺少真正鐵腕的領袖人物是一個重要原因。印度人最為推崇的領袖“聖雄”甘地本身就是個超級佛系的領導者,日軍打到家門口時,甘地居然還讓士兵扔下槍,拿起刀去送死,“以堆積如山的屍體喚醒日軍的良知,逼迫敵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甘地是偉人,他的理想或許是高尚的,但卻並不適合羸弱的印度和他所處的殘酷時代,實際上,印度在歷史上也並不缺乏血性和鐵血統治者,19世紀中期的章西女王就是一位。
章西女王本名叫做拉克希米·葩依,出身不錯,從小就接受武術訓練,7歲便騎在馬背上到處跑。1852年,葩依嫁給了章西王公,而丈夫去世時沒有子嗣在世,只有葩依領養的一個孩子。按照英國殖民者規定,如果王公在逝世時沒有後人,那麼這塊地就要沒收了。即便是葩依養子實際上已經登上王位了,但英國人還是奪走了章西,葩依一怒之下跑到殖民政府官員面前說:“誰敢佔領章西,絕不會讓他有好下場!”5年後,印度爆發了民族大起義,葩依當即響應,她無所畏懼地帶領章西百姓痛擊殖民者,因此獲得了“章西女王”的讚譽。
同所有悲情英雄一樣,葩依的結局很悽慘:大起義高開低走,僅一年後,章西便宣告淪陷。葩依帶隊一邊撤退一邊繼續抗擊敵人,直到1858年6月18日慘遭英軍圍困,身中數刀重傷不治身亡。章西女王的事蹟足夠英勇強悍,不過對於任何一個偉大的民族而言,在危難之際,僅“偶爾”出現幾位這樣的人物是遠遠不夠的。雖然大起義並沒有成功,但章西女王卻給印度人民帶來了珍貴的反抗精神,那為啥這股好勢頭沒能延續下去,直到大半個世紀後的二戰爆發時,印度還是英國的殖民地呢?或許是當年英軍的報復太殘忍,把印度人嚇破了膽。這一點,咱們不妨從頭說起。
章西女王是大起義的標籤之一,但她並不是起義運動爆發的直接推力;而大起義的爆發,恰恰是英國人自作自受。原來,當英屬東印度公司於19世紀初期瘋狂開闢殖民地時,他們遇到了一個“幸福的煩惱”——印度地盤太大,局勢太複雜,想要一口吞掉根本不現實。有資料顯示,印度境內的各種土邦和其他勢力集團多達數百個,即便到了二戰結束那會兒,印度決心擺脫殖民統治實現獨立,政府還得派人跟亂七八糟的部族談條件:要麼給錢給土地,要麼給更多的自治權,要麼乾脆“保送”若干人到政府部門任職。結果,政府跑斷了腿,一連同超過600個土邦簽訂協議,該國局勢之複雜可見一斑。
日不落帝國再強,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很難在印度人的主場建立絕對穩固的統治,他們便想了個“以印治印”的辦法,那便是招募僱傭兵,建立僱傭兵團,這其中一些還展現了相當不錯的戰力,如西帕依兵團。最初,僱傭兵的待遇相當不錯,普通印度人要遭受奴役或是盤剝,而這些僱傭兵則享有免受這種折騰的“特權”。不僅如此,他們還能得到額外的薪酬,小日子過得還算滋潤。英國殖民者急需人手,而越來越多的印度人也很看重這份肥差,因此,僱傭兵團的規模開始急劇膨脹。
1857年那會兒,僱傭兵已超過10萬人,當地的英軍也才只有不到4萬。然而,由於兵團人數太多,僅支付薪酬也是一筆巨大花費,正所謂“羊毛出在羊身上”,殖民者一方面加劇了剝削,另一方面開始剋扣僱傭兵的工資。最初,僱傭兵發現自己的薪水縮水時,他們還勉強能忍氣吞聲,畢竟做這個活兒沒啥危險,跟躺著領低保沒差別。然而,精明的英國人不會白養大爺,開始愈發頻繁地派僱傭兵團自出作戰,誇張的是,僱傭兵外出時,連行李運費都要自己掏。
僱傭兵團中有一些高種姓,他們卻被“一視同仁”,被推到戰場上充當炮灰。隨後,殖民者又出臺規定:僱傭兵能獲得的最高軍銜是中士。各種針對性的擠壓令印度僱傭兵團的怒火越來越大,不堪奴役的普通百姓更是怨聲載道,總之,點燃這堆乾柴就差一粒火星,而後者也恰到好處地出現了。
故事說起來充滿了戲劇性:據說當時有個印度市民在街上同一名僱傭兵發生爭執,前者罵不過對方又不敢動手打架,一怒之下說:“別得意,你回去就要啃豬油。”眾所周知,因為宗教的原因,這個笑話可不是每個印度人都能開得起的。不過,這話猛一說還是有些令人摸不到頭腦,僱傭兵回兵營跟同伴一合計,總算發現了端倪。
原來,1857年那會兒,東印度公司為僱傭兵團的武器更新換代,以新式後膛“恩菲爾德”步槍取代舊式前膛槍。在配發子彈時,東印度公司故意用浸有豬油和牛油的油紙做包裝,士兵習慣性用牙咬破包裝,如此一來便會不知不覺地犯忌。訊息傳開後,越來越多的印度人嘗試反抗:當年3月,一名印度士兵因此事槍殺3名英軍軍官;5月9日,密拉特城有85名印度士兵拒絕使用油紙包裝的子彈,英國人將他們捆綁,當眾往其口中塞入塗油牛油的子彈,此事史稱“密拉特事件”,也就是著名的“塗油子彈事件”。
殖民者這是擺明了羞辱人,被欺負到這份兒上,印度人再“佛系”也忍無可忍。被折騰了長達兩三個世紀的他們終於爆發出了高昂的鬥志,民族大起義運動一度席捲全國;值得一提的是,逆來順受的印度人終於也能當一回“施暴者”:他們每攻下一處,都會對當地的英國人展開殘酷清算——男人和小孩被屠殺,女性則在臨死前要慘遭輪番羞辱。雖說過程有些血腥,但這場反抗對漸漸被磨平民族性的印度人而言猶如久旱逢甘霖,遺憾的是它並沒能持續多久。
為了起到殺一儆百的效果,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酷刑:他們將抓到的印軍俘虜綁在炮口,一聲巨響過後,人瞬間就沒了,場面駭人。這種酷刑極具視覺衝擊力,在場等待“炮決”的印軍戰俘無不兩股戰戰面如死灰。英國人對此很滿意,他們立刻將炮刑推廣到全國,甚至當著印度人的面處決俘虜。即便是民族大起義運動被按下來後,炮刑仍被流傳下來,據說直至二戰爆發前夕還曾被使用。
雖然雙方的樑子算是結下來了,但印度畢竟是臺功效強大的印鈔機,英國人自然要儘可能地安撫印度人的情緒。東印度公司的統治時代被終結,英國政府也就“塗油子彈”一事進行闢謠。1877年,維多利亞女皇正式加冕為英屬印度帝國女皇。發生在1857年的大起義被視為印度第一次獨立戰爭,它給印度人的獨立事業開了個好頭。遺憾的是,此後缺少章西女王這樣強悍的領袖人物,也或許是忌憚炮刑的可怕威力,印度人直至今日也沒再展現出他們充滿勇氣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