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蕭規曹隨”,萬年老二的曹參確實不如蕭何嗎?

由 宿秀榮 釋出於 經典

曹參與蕭何在未追隨漢高祖劉邦前,都在沛縣做秦吏,相比於秦廷之上的庶長、列侯,兩人的官職只有芝麻般大小,本是位卑權輕的兩人選擇跟隨劉邦走南闖北,最終一起奪得天下。在沛縣時,蕭、曹二人已當上官吏,但蕭何為曹參上司,曹參只不是管理監獄的小吏;儘管曹參和蕭何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曹參領兵出征,而蕭何為丞相鎮守關中,兩人一為將,一為相,但論功行賞時,劉邦還是壓下群臣“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的進言,把蕭何強行排為第一。 當漢高祖駕崩、丞相蕭何薨,曹參輔佐漢惠帝時遵守蕭何制定的法律而留下“蕭規曹隨”的典故,被後人認為曹參比不上蕭何,真的是這樣嗎?

一、久居人下,似是天命

曹參居於蕭何之下,似乎是天命為之。在秦朝未亡時,曹參“為沛獄掾,而蕭何為主吏,居縣為豪吏矣。”蕭何性格隨和,很善於識人,因此結識了泗水亭長劉邦、屠夫樊噲,獄掾曹參,車伕夏侯嬰,還有吹鼓手周勃,也正是這個小團體最後成功奪取天下。可以看出,這個團體的核心其實是蕭何,因為只有他才有能力將眾人聚集起來,但他深知自己最多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之位,無法精進一步成為“九五至尊”,因此在幾人組成的小團體中蕭何也做出了他一生最大的投資:交好劉邦,“何數以吏事護”、“吏皆送奉錢三,何獨以五”,所以其實很早曹參就輸了,因為最初幾人只有蕭何與劉邦最為交好,而曹參對人情世故的敏感度明顯不如蕭何。


蕭何與曹參可以說是一文一武,蕭何之文可安邦,曹參之武能定國,因此漢高祖劉邦才如此有自信由曹參為將軍,南征北戰攻無不克;蕭何坐鎮後方,為他滅秦絕楚提供源源不斷的糧食和兵卒。在天下已定,論功行賞之際,雖然群臣認為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的光輝戰績,但關內侯鄂君的一番話卻說到了漢高祖的心坎裡:“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何缺於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這一捧一踩令久居人下的曹參非常不滿,蕭何沒有拒絕而直接接受的態度更是讓曹參火冒三丈,原本就有間隙的兩人遂不合,曹參不想看到騎在自己頭上的蕭何叱吒風雲,就跑到齊國去,眼不見心不煩。


二、各有所長,不宜異同

相比於蕭何的坐鎮後方、運籌帷幄,曹參之才在沙場上方才體現,甚至可以說是逢戰必克。劉邦開始起事反秦時,曹參以中涓的身份跟隨劉邦,“中涓”其實就是親信的意思。之後曹參率兵做先頭部隊,“擊胡陵、方與,攻秦監公軍,大破之”,後東下攻打薛縣,“擊泗水守軍薛郭西。復攻胡陵,取之。”此外曹參還參與攻打投降了魏王的方與、豐邑、碭縣等地,都攻下來了。曹參打仗非常勇猛,面對秦將司馬橺、章邯毫不膽怯,甚至在攻打爰戚和亢父時,曹參身先士卒,最先登上城樓,全軍將士無不讚揚敬佩。


鴻門赴宴,劉邦倉皇而逃,將勝利的果實拱手讓給項羽,項羽倒也沒有違背“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封劉邦為漢王。但這個漢王水分著實不少,不僅有秦三叛將章邯、司馬欣、董翳領關中之地,以扼制劉邦,還被西楚霸王勒令只能保留軍隊至三萬人。劉邦那個氣啊,但是敵強我弱沒辦法,“兵罷戲下,諸侯各就國”,劉邦忍氣吞聲接受封號,領兵入漢中,聽從張良的建議,燒燬棧道,以示再也無意東出,然而暗地裡卻秣兵歷馬,以圖東山再起。很快劉邦的機會來了,趁各路諸侯反,項羽分身乏術之際,劉邦命曹參為將軍,跟隨自己回軍平定三秦,後平定叛將王武、程處,曹參都跟在劉邦身邊,掃蕩諸侯,滅項羽,可以說從劉邦起兵,到奪取天下,很多時候身邊都有曹參的身影。


三、終為丞相,造就佳話

項羽已死,天下既定,眾將群臣畢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但漢高祖劉邦心裡早有第一的人選,那就是蕭何,因為正是內政高手蕭何坐鎮後方,為劉邦提供源源不斷的錢糧、兵卒,劉邦才能屢敗屢戰,所以關內侯鄂君所說“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蕭何第一,曹參次之”正中劉邦下懷。但曹參也是自己左膀右臂的兄弟,不能冷落了不是,於是“以長子肥為齊王,而以參為齊相國”,算是穩住了這個群臣公認的“第一”。


劉邦與蕭何、曹參等人很早就交好,又年齡相仿,打完天下幾人都已過半百,步入晚年的劉邦變得日益猜忌,韓信、英布、彭越這些異姓王都沒有好下場,就連丞相蕭何也難免牢獄之苦,兔死狐悲,常在劉邦左右的曹參是知道劉邦的心思的,還不如趁機躲到齊國,遠離這趟渾水。在齊國為相這段時間,曹參盡職盡責,“黥布反,參以齊相國從悼惠王將兵車騎十二萬人,與高祖會擊黥布軍”,“悼惠王富於春秋,參盡召長老諸生,問所以安集百姓”,在齊國為相九年,曹參採用黃老學說,百姓休養生息、安居樂業,“齊國安集,大稱賢相。”蕭何死後,曹參入朝成為相國,一切皆遵蕭何之法而無所變更,然而正是“無為而治”,百姓因而安寧不亂,漢朝也得以慢慢恢復過來,故百姓歌曰:“蕭何為法,顜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淨,民以寧一”,“蕭規曹隨”一辭遂成為歷史上的佳話。

曹參在內政、治國上確實不如蕭何,但不得不承認,曹參“二國,縣一百二十二”的戰績功勞足以位列開國第一功臣,只是一直被蕭何壓著,哪怕因為排名而兩人生隙,但從蕭何死前推舉曹參為相,曹參未收到任命就收拾行李準備上路,都可以看出兩人仍相知甚深。可能是年老看開了吧,曹參深知自己治國的能力是比不上蕭何的,因此也不在意“萬年第二”的詆譭,“續蕭何相國,不變不革,黎庶攸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