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戰役,過萬騎兵,怎麼就打不贏幾千洋人?

有這樣一句詩,“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古往今來,葬身戰場的將士數不勝數,能夠安安穩穩壽終正寢的,確實很幸運。一般而言,排除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類慘烈的打法,勝利的一方傷亡總歸要少於戰敗一方的。而通常情況下,兵馬更多的一方勝算也更大。

八里橋戰役,過萬騎兵,怎麼就打不贏幾千洋人?

但是,在1860年發生的這場八里橋戰役中,清軍明明有幾萬餘人,仍然敗給了只有幾千人的英法聯軍。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八里橋之戰

自工業革命以後,英國的實力大增,國內生產力也迅速發展。然而本國國內狹小的市場卻容納不了日益增多的產品,也無法提供足夠的原材料。於是,英國開始把目光投向國外。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中國就成了它眼中的“香餑餑”。

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原本以為自己穩操勝券的大清敗了,清高自大的清王朝不得不向外國的堅船利炮低頭,簽訂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這之後,清王朝與英國也算“相安無事”。但十餘年後,慾壑難填的英國又捲土重來了,還帶上了另一個盟友——法國。

他們一路從廣州打到北京,橫跨了大半個中國,直逼天子腳下。而英法聯軍想要攻入北京,就不得不經過一個地點,那就是八里橋。這裡連線著北京和通州,是進京的必經之路。當然,英法聯軍也可以選擇繞路,但那樣會麻煩很多。

八里橋戰役,過萬騎兵,怎麼就打不贏幾千洋人?

所以,節節敗退的清軍在失去離八里橋不遠的張家灣這個軍事要地以後,就決定退到八里橋,守住這道防線,不讓這群外國人進京。

《著烏蘭都迅帶馬隊赴通》記載,“僧格林沁現扎八里橋,勝保現扎於家衛,防堵由通入京要隘,以截夷人前進。”僧格林沁就是此役的指揮首領,他根據自身多年的作戰經驗以及八里橋的地理位置做出部署,將軍隊分為三路,分別守住八里橋的南、東、西,堵截洋人,保衛京城。其中,又以據守正方的西路人馬最多。

做好戰略部署,他便開始帶領士兵挖土築戰壕和土壘。士兵們剛剛經歷了張家灣一戰的慘敗,又連夜趕路行軍至八里橋,還沒怎麼休息就又要投入新的戰爭,說一點也不累是不可能的。但是,他們沒有怨言,還是一心一意投入戰鬥。

天還未亮,築好軍事工程的清軍就掩藏在八里橋附近的草叢和密林裡,等待著那不足一萬人的英法聯軍。每一個人心中都不平靜,但他們都做好了為國獻身的準備。

終於,七點一到,這場戰役開始了。面對敵軍先進的槍炮,清兵並未退縮,反而一波接一波,前赴後繼,用血肉之軀來守護這最後的據點。這場戰役持續了整整四個多小時,從黎明一直到中午。最後,三萬清軍被八千聯軍打敗,八里橋沒有守住。

八里橋戰役,過萬騎兵,怎麼就打不贏幾千洋人?

在這場戰役中,清軍死傷超過1000人,而英法聯軍僅僅有五人死亡,47人受傷。《拿破崙三世和他權力的頂峰》記載,“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清軍損失超過1200人。”

那麼在這場戰役中擁有三萬士兵的大清為何會敗給僅有八千人的英法聯軍呢?

抵不過的武器和錯誤的戰略安排

其實,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並不少見,先秦時期的牧野之戰,秦漢時期的鉅鹿之戰都是很好的例子。而在八里橋之戰中,英法聯軍僅憑八千人就取勝,大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先進的軍事武器以及清軍將領僧格林沁錯誤的戰略安排。

首先是軍事武器。得益於工業革命,西方世界在槍炮彈藥這類火器的製作上遠遠超越了中國。比起冷暖並起混用,槍支笨重,射程遠,子彈少且威力小的清軍,英法聯軍的武器就跟打遊戲開了外掛一樣,不僅威力和效能大大高於清軍,連數量也很可觀,人手一把不是問題。

在槍支子彈的發射速度這一點上,咱們可以用一種誇張的說法來表達,差不多就是,如果清軍是正常的一倍速,那英法聯軍就是二點五倍速。雖然這個說法不算特別恰當,但是也說明了雙方實力的差距。

其次就是戰略部署。僧格林沁以為英法聯軍會主攻西路,故而在西路上安排的人馬最多,但誰想到,聯軍主要進攻的卻是南路。不僅如此,僧格林沁安排的軍隊佈局是騎兵在前,步兵在後。這就導致前方的馬匹很容易因為敵軍的槍炮而馬驚,使自身陣列被打亂,士兵變成一團散沙,不利於進一步作戰。

因此,雖然清軍人多勢眾,但實際上英法聯軍的八千人軍隊實力不可小覷。故而才有了後來的戰敗。

真正的戰士

雖然這一戰清軍失敗了,但是大清士兵前仆後繼,視死如歸的精神卻令人分外動容。當時的中國,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都比不過英法,士兵們在經歷過多次戰鬥後,當然知道自己的武器比不上人家的,衝上去多半就是送死。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害怕,而退縮,反而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身體與之搏鬥。

《法蘭西和中國》一書是這樣評價他們的,“光榮應該屬於這些好鬥之士,確是應該屬於他們!沒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們甘願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灑下自己的鮮血。”

筆者一直對“青山處處埋忠骨”這句詩感到震撼,為那些血染沙場、馬革裹屍的戰士而震撼。最初見到這句詩時,我的內心是辛酸和傷痛勝過驕傲與讚揚的,但漸漸地,這些情緒都因為這樣的悲壯變為敬畏。八里橋之戰中這些不畏生死的清軍,他們雖然沒有守住這裡,但是他們不屈的犧牲精神已經足夠叫我們震撼和欽佩了。

參考資料“八里橋戰役”、“八里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991 字。

轉載請註明: 八里橋戰役,過萬騎兵,怎麼就打不贏幾千洋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