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東征日本的真實原因:借刀殺人

1260年,忽必烈成為新一任蒙古大汗。1271年,忽必烈正式把國號定為“大元”,以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把燕京改稱大都,成為元朝國都。

忽必烈上臺之後,元朝的戰略重心逐漸發生重大調整,把東方和亞洲作為經營重點。

1276年,元朝大軍攻入南宋首都臨安,1279年,元朝大軍在崖山海戰中徹底殲滅最後一支南宋武裝力量,南宋至此滅亡,元朝取代南宋正式成為亞洲地區的老大。

然而忽必烈並未停下步伐,攻滅南宋不足兩年,忽必烈又馬不停蹄進行了元朝歷史上另一次著名的遠征:東征日本

日本是位於亞洲東側的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島國,由大小6000多個島嶼組成,總面積37.8萬平方公里,和中國的雲南省差不多大小。當時的日本,無論人口數量、農業產量、經濟實力等各項硬指標,都根本無法和元朝相提並論。

因此對於元朝而言,征服日本是一件成本高昂、風險巨大、收益有限之事。日本僻處大海之中,距離中國最近之處也有1千多里,對元朝軍隊的航海技術、水戰能力都提出巨大挑戰。

可以說,讓長於陸上馳騁的元朝騎兵們,改行去當水師,屬於典型的以己之短擊敵之長,無論從哪個角度而言,忽必烈出征日本都是一件讓人費解之事。

近年來隨著歷史研究不斷深入,人們才逐漸獲知當時的真相,忽必烈此舉的真實目的,充分體現人性的醜惡陰險。

原來,忽必烈滅南宋之後,收編了總數十幾萬的南宋投降軍隊。稱為“新附軍”。如何處置這批軍隊,成為忽必烈的一大難題。

當時元朝擴張期基本結束,已經轉入和平建設時期,邊疆基本無大的戰事,把這十幾萬人編入元朝軍隊,每年白白耗費鉅額糧餉,毫無用處。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這十幾萬人遣散回家、解甲歸田?

這也是不現實的,因為元朝當時剛剛征服南宋,南宋軍民思念故國之心非常強烈,各地的反元勢力依然暗流洶湧。

忽必烈擔心,把這十幾萬軍隊遣散回鄉,很可能使得他們投身到反元武裝之中,反過來成為元朝心腹大患,簡直成了個燙手山芋。

處於這些考慮,忽必烈最終啟動了征服日本計劃。

如史學家韓儒林所說,忽必烈此舉完全是借刀殺人

“將南宋新附軍派去攻伐日本”,“不殺降而降人自消”,是在變相除掉這十幾萬南宋“新附軍”,而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破綻,不必承擔任何道義責任。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第一次徵日。此次征討,大軍雖於今九州福岡附近博多灣等處登陸,但因遭遇颱風襲擊,戰船大部被毀,最後無功而返。

第一次徵日並未使忽必烈灰心,此時他正密切關注南宋戰事,於是繼續派使臣前往日本招撫。這次幕府終於有了明確答覆——將來使全部斬首。

當訊息傳到大都時,忽必烈終於被激怒了,一個專門對付日本的機構——徵東行省建立起來了。

至元十八年五、六月間,兩支龐大的遠征軍駛向日本:

一支從合浦(今韓國馬山)出發,由第一次徵日主將忻都率領,共四萬人,戰船九百艘;一支從慶元(今浙江寧波)出發,由南宋降將范文虎等率領,共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

可到了八月初,颱風再顯神威,徹底摧毀了元軍戰艦。十四萬大軍生還者不足五分之一。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海上遠征就這樣失敗了。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232 字。

轉載請註明: 忽必烈東征日本的真實原因:借刀殺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