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語文老師
海門市融媒體中心記者俞蘇華
濃情九月,恩師難忘
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三尺講臺,這是每位教師耕耘的天地。在第35個教師節到來的日子,鏡頭聚焦海門一個特別而又平凡的家庭。說特別是因為他們一家三代都是語文教師,說平凡是因為他們是無數從事教育工作家庭的縮影。
“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個講臺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這是開發區小學退休教師黃紅英最喜歡的歌詞,也是她最想對父親說的話。提起已經去世的父親黃克誠,黃紅英思緒萬千。解放初期,黃克誠成為掃盲班的語文教師,由此開啟了教書生涯。掃盲運動結束後,黃克誠進入原海門鎮大橋小學做教師。“那時條件艱苦,我父親就找家裡閒置的木板刷了油漆給孩子們做黑板,教他們讀書寫字。父親常說,農村的孩子有機會讀書不容易,做教師的更應該盡心盡責對待他們。”黃紅英向記者說道。
受父親影響,黃紅英從16歲開始當起了代課教師,28歲考入了首屆名師內招班,成為一名正式的語文教師。黃紅英所在的學校外地孩子居多,“很多孩子跟隨父母住在大棚裡或者簡陋狹小的出租屋裡,沒有一張像樣的寫字桌,所以我都在學校輔導孩子們做完作業再讓他們回家。”
教師是用靈魂喚醒靈魂的工作,黃紅英說自己沒有多大的本事,只能在點滴小事中關心孩子,給他們一些溫暖。“我女兒有很多衣服穿了一兩次不穿了,我就把這些衣服全部整理好,分給班裡適合的女孩兒,她們別提有多開心。”平日裡,她也會時不時給學生們買些學習用品,以此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
2017年,黃紅英的女兒宋瑜彬成為了新教育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而當初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宋瑜彬也是受了外公的影響。“外公的床頭有好多書籍,我每次去他那裡,他總要考考我,久而久之我便有了做教師的志向。”作為一名新教師,宋瑜彬總要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如何才能更好地教學生。記者問她:“你覺得做教師有什麼困惑嗎?”宋瑜彬認真思考後說道:“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孩子們不缺吃穿,但有些孩子還是不開心。後來我才知道他們的父母工作忙,很少陪伴他們。這是我一直想要幫助他們改善的地方。”為了緩解那些孩子的情緒,宋瑜彬總會在課間找學生談談心,給他們講講故事。同時也常跟學生家長電話交流,聊聊孩子近況。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黃紅英一家三代用人生最美好的光陰踐行著陶行知先生的話。
來源 | 海門日報
編輯 |HM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