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清朝初年,蒙古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而漠西蒙古又細分為:準噶爾部、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等四部。其中準噶爾部曾在康熙執政初期,陷入內亂,當時成為新準噶爾汗的僧格,在準噶爾貴族內訌中被殺。其弟噶爾丹打著“為兄報仇”的旗號,爭取到了清廷以及西藏政界的支援,迅速平定了叛亂。

打著“為兄報仇”的旗號,只是噶爾丹的政治策略,好師出有名,並不是真的想要為兄報仇,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的是準噶爾汗。這不,完成平叛的噶爾丹,也沒有說將侄子扶上汗位,而是自己成為了準噶爾汗。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等到噶爾丹掌握了大權,又處處壓制哥哥僧格的諸子。這還不算,噶爾丹於公元1688年,殺了僧格的次子索諾木阿拉布坦。獲悉後,僧格長子策妄阿拉布坦聯絡父汗的舊部,逃離了魔爪,在噶爾丹薄弱勢力範圍,苟且活命。隨著噶爾丹治理的深入,準噶爾部實力大增,加之康熙皇帝正在對付“三藩”,無暇顧及,一股獨大的準噶爾部,漸漸對其他各部形成了巨大的威脅。

有鑑於此,此後騰出手來的康熙皇帝,曾在公元1690年至1696年,三次親征噶爾丹。出征前夕,清廷便爭取策妄阿拉布坦,在清軍正面攻擊噶爾丹之時,讓其騷擾後方,牽制噶爾丹的部分兵力;若勝利的天平傾向了清廷,策妄阿拉布坦這支軍事力量,還可以截斷噶爾丹的後路。

解決了噶爾丹,論功行賞,得到了清廷嘉獎的策妄阿拉布坦,趁機擴大了自己的勢力。公元1700年,策妄阿拉布坦上書清廷,西藏第巴曾支援噶爾丹,要求出兵“教育”一下,遭到拒絕。可視之為策妄阿拉布坦的“火力偵察”,看看清廷的“尺度”大不大,並不是真的想染指西藏,其叔叔噶爾丹逝去的背景,還清晰可見呢。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噶爾丹

公元1714年,進入了康熙執政的晚年。在版圖的另外一端,勵精圖治的策妄阿拉布坦,早就想躍躍欲試,透過連續發動西藏、哈密等戰爭,檢驗一下自己的執政成果。而經歷過第一次太子廢立的康熙,內心是千瘡百孔,失去了年輕時期的進取心,變得在政務上,有些怠政,對於策妄阿拉布坦的侵略行徑,不能指望年老的康熙,還騎著戰馬翻山越嶺啊,跋山涉水,但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禵可以。

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的胤禵,有康熙當年“三徵噶爾丹”之風,任命將領、軍隊排程、軍事決策指揮都做得很出色,半年有餘,便平定了叛亂,重新宣誓了清廷的“威武”。面對準噶爾部的反反覆覆,康熙本來打算一勞永逸解決的。

沒想到,軍事部署還沒完全落實,在公元1722年,康熙病逝於暢春園。繼位後的雍正,忙於穩定統治階級內部,根本不暇顧及,加之,策妄阿拉布坦再三請求,派遣使者來京朝貢,代表承認錯誤,這樣一來,出兵準噶爾部,也就擱置了。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康熙

但準噶爾部的野心,像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策妄阿拉布坦死後,新汗是噶爾丹策零。噶爾丹策零再度遣使來京朝貢,一則是修復與清廷的關係;其次則是要求進西藏,推廣佛教,實則是“狼子野心不死”,想將勢力滲透進西藏、青海。

透過分化瓦解,逐步站穩腳跟的雍正,在聖旨上強硬回覆,要噶爾丹策零反思其父的過失,不要忘記清廷的大恩,進藏一事就不要想了;末了,還要噶爾丹策零反立即,將在青海發動叛亂的羅卜藏丹津,押往京城。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不僅如此,雍正在下旨後不久,便開始著手打擊噶爾丹策零的軍事部署,此戰史稱“和通泊之戰”。只不過此戰,清軍大敗,清軍損失7000多人,查弼納、巴賽、達福、馬爾薩等14名高階將領陣亡。究其原因有三:

其一,雍正皇帝錯誤估計了形勢。勤勉的雍正繼位之後,勵精圖治數年,財政較之康熙晚年,有了很多的改善;而在雍正的認知裡面,覺得噶爾丹策零隻是“邊遠部落的一微末臺吉(蒙古貴族的奉爵名)”,所轄準噶爾部只是人口稀少的彈丸之地,加之策妄阿拉布坦新喪,噶爾丹策零繼位,必定是政局不穩。

實際上,噶爾丹策零少年老成,御下有方,頗得人心,在其治理下,準噶爾部發展盛況空前,農業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物產豐饒,軍事實力也大增。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其次,清廷將領、士兵的素質整體下降。從公元1719年,胤禵徹底平定策旺阿拉布坦所策動的西藏叛亂,至和通泊之戰前,10年間,清軍並沒有大的戰事;反觀準噶爾部與鄰近的和碩特部、土爾扈特部、杜爾伯特部摩擦不斷,策旺阿拉布坦執政之時,還派出一支6000人的部隊,從伊犁出發,歷時一年,跋涉幾千裡,進藏打贏了藏軍。相較之下,清軍更像是 “沒熱完身”就上場比賽了。

如此,準軍的將領在實戰中,積累了豐富的軍事經驗。“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此時的清軍將領大多八旗勳貴之後,也喪失了先祖勤學苦練的精神,不諳兵法,貪生怕死之輩不在少數。

其中擔任靖邊大將軍的傅爾丹,是開國元勳費英東之孫,實則是個無勇無謀的匹夫;而撫遠大將軍馬爾賽,乃在“平定三藩”中建立功勳的圖海孫子,跟傅爾丹是一丘之貉。當然了,雍正此舉或許出於無奈,其繼位後,為穩定政權,曾經清洗了一幫將領。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傅爾丹

其三,就是傅爾丹的愚蠢。面對北路統帥的傅爾丹,噶爾丹策零親率三萬準軍應戰。噶爾丹策零先是派出士兵,佯裝被清軍所俘,並向傅爾丹詳細說明了,準軍的軍事部署:準軍人數在三萬左右,分三路而來,現只有少部分軍隊在附近,其他大部隊距離此地尚有三日的路程。

手下的將領都極力勸阻,不要輕信俘虜的話。沒想到的是,“缺心眼”的傅爾丹卻選擇了相信,不顧眾人反對,還說得振振有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造成了清軍進入了包圍圈,遭到準軍的圍殲,最後北路清軍只逃出了2000人。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172 字。

轉載請註明: 和通泊之戰,為何導致了滿清精銳盡失,14名高階將領陣亡?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