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與嬌嬌》系列繪本出自夫妻組合吉爾馬諾•祖羅和阿爾貝蒂娜之手。吉爾馬諾•祖羅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和孩子相處的小事中發現趣味,並將其用帶有畫面感的文字表現出來。
在《羅伯特與嬌嬌》系列中,開頭多次重複的“蘿蔔頭!”這個場景就很有生活感和畫面感。嬌嬌從第一次叫“蘿蔔頭”,羅伯特不理會,到嬌嬌連續兩次加重語氣的重複叫“蘿蔔頭”,羅伯特在第三次的時候給出回應。
這和生活中父母在忙,孩子在一邊不停的叫“爸爸”、“媽媽”,而父母不想理會孩子一樣,熟悉的場景加上熟悉的話語,能一下子拉近繪本和讀者間的距離,親切感也撲面而來。
而阿爾貝蒂娜畫的插圖則完美的體現了吉爾馬諾•祖羅文字的力量,讓生活感和親切感進一步加強。
在《羅伯特與嬌嬌》系列中,嬌嬌第一次叫“蘿蔔頭”時,羅伯特完全不為所動一心忙自己的事情,在嬌嬌第二次叫“蘿蔔頭”時,羅伯特只是用眼睛瞟了嬌嬌一眼還是不為所動;但是在嬌嬌第三次叫“蘿蔔頭”時,羅伯特認命的放下工作,後瞟的眼神、臉上的微怒以及垂下的雙臂都在訴說著羅伯特被女兒打敗了。
在阿爾貝蒂娜筆下雖然畫面的線條簡單、但人物的表情細節把握的很到位,並且畫面中的生活感以及趣味性也傳遞了出來。
遊戲、遊戲、再遊戲
美國早教專家瑪思博士曾經說過:“讓孩子出類拔萃的並不是提前識字,而是遊戲、遊戲、再遊戲!”
每個孩子都喜歡玩遊戲。實際上,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是培養孩子注意力、創造力、想象力、觀察力以及處事能力的途徑。
在《羅伯特與嬌嬌》系列中,羅伯特和嬌嬌一共玩了兩個遊戲,在《羅伯特與嬌嬌:給大人的故事》中是聽故事;在《羅伯特與嬌嬌:一起躲貓貓》中是捉迷藏。
聽故事和捉迷藏都是幼兒非常喜歡的遊戲。聽故事,可以滿足孩子的求知慾、拓寬孩子的眼界,幫助孩子瞭解事物發展規律,而孩子之所以喜歡捉迷藏,則是因為孩子有一種天性,他們對於發現和探索事物充滿興趣。
對於父母來說,只有把握幼兒身心成長與發展規律,精準切入需求點與興趣點,才能給孩子真正的成長所需。
孩子需要你陪的時間很短,一不小心它就溜走不再來
在《羅伯特與嬌嬌:給大人的故事》中,羅伯特在嬌嬌的央求下,給嬌嬌講了一個故事,就去忙工作了,而意猶未盡的嬌嬌看著工作的爸爸,生氣的再講給玩具猴的故事中,把羅伯特變成了又大又壞的癩蛤蟆;
在《羅伯特與嬌嬌:一起躲貓貓》中,羅伯特在看書,而嬌嬌不斷央求爸爸陪他玩捉迷藏,最後嬌嬌躲在沙發上,偽裝成看書的羅伯特。
其實《羅伯特與嬌嬌》系列只說了一件事,羅伯特在忙工作的時候,嬌嬌不停地叫爸爸陪她玩,而羅伯特只好無奈的滿足,還不忘強調“就玩一次。然後,你讓我清靜會兒!”
雖然這一個個場景描繪的都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畫面,但它卻並不是還原生活中的趣味這麼簡單,我想吉爾馬諾•祖羅和阿爾貝蒂娜應該只是透過這一幅幅簡單的場景告訴我們,孩子需要父母的陪伴。
養過孩子的大多能體會,不管你給孩子買多少玩具,孩子還是喜歡央求你陪他們一起玩。其實孩子並不需要有多少玩具,他們更看重的是和父母在一起的快樂時光。他們需要的是被注意、被重視,喜歡和父母單獨相處而不被打擾。
兒子一歲多的時候,我在他面前抱其他的嬰兒,他會一邊拉扯我的衣服,一邊告訴我抱他;兒子2歲多的時候,他雖然在一邊玩,但還是會關注我和別人的對話,聽那些有關他的話語。兒子3歲的時候,他還是喜歡在我刷手機或者忙工作的時候,叫我陪他玩。
其實,作為父母我們真正能陪孩子的時間很有限,孩子會在慢慢的成長中不斷的遠離我們,進入他自己的社交圈,他不會像小時候一樣,一遍遍的叫我們陪他玩,反而是一步步走出家門。
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給足陪伴,幫孩子建立起一生都受益的親密關係,不給彼此留遺憾。
當然,父母和孩子共處一個空間,但兩個人各幹各的並不是陪伴,陪伴應該是互動式的,有交流和互動,就像蔡康永說的:
“陪伴孩子12小時不是真諦,付出心力才是這條規定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