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太原市教育局發文,再次強調為家長減負,重點明確杜絕將學生作業變成家長作業,嚴禁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打掃教室衛生、點贊轉發各類資訊等,對此,家長們紛紛表示“苦盼久矣”。
說到家長作業,其中最慣常操作,就是從陪寫到輔導再到批改的“一條龍”服務,這對於部分工作忙碌、或“技能有限”的家長來說已然“壓力山大”。而一旦遇上老師佈置“超綱”作業,像製作PPT、手抄報,甚至讓幼兒園孩子製作青銅鼎,讓一年級學生寫12頁調查報告之類,家長們更得親自上陣、全權代勞,費心費力手忙腳亂。更有甚者,作業之外的任務也與日俱增,家長群中除了正常的通知交流,還有把學校活動照片發到朋友圈裡“拉票”的要求,要家長“克服一切困難”來學校輪流站崗、打掃衛生……種種任務讓人深感無奈,難怪有人直呼孩子上學、家長“渡劫”。
督促家長參與孩子教育,以及增強家庭作業的實踐性,初衷當然都是好的。然而,某些學校為了出彩,絞盡腦汁在課後作業上大做文章,這家剛佈置了手抄報,那家就要求小影片,“你追我趕”之下,一不留神就過了度。而對於多數被要求的家長來說,作業就在眼前、任務已經下達,其他人都“積極響應”了,為了自家孩子不落下,有人硬著頭皮上,有人花錢買作業,總之,都怕被老師誤以為“不關心孩子”。
跑偏的“家校互動”,弊端顯而易見。就拿孩子寫作業來說,家長一旦全權負責,老師又如何瞭解每個學生的知識不足,怎樣進一步因材施教?難度過高的實踐性作業由家長大包大攬,孩子非但不能提升能力,恐怕還會養成萬事依賴他人的毛病。更令人憂心的是,如今,家長的參與度、存在感甚至貢獻率已成為某些學校的教學指標,甚至直接影響孩子在學校的“待遇”。此前有媒體報道,某學校老師直言“積極參加班級活動、支援學校工作的家長,可作為以後評選學生各項榮譽的標準。”若任由此種情況發展,只會將本該純潔的校園異化為“拼爹”的名利場,離教育的初衷越來越遠。
“都是為了孩子”不能淪為口號,家校合作的第一前提,就是要釐清學校與家庭之間的權責邊界。近年來,全國已有多地教育部門釋出相關規定,要求學校老師不得給家長佈置作業。但就現實來看,家長作業大行其道,單憑几位老師、家長顯然無力改變。打破僵局,還需“發文”之後把監督落在實處,進而理順教育責任。學校教書育人,家長陪伴成長,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多些理解支援、多尊重孩子成長規律,才能讓彼此都鬆口氣。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