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面對學習,你的孩子正在接受降維式打擊嗎?家長你注意到了嗎

由 南宮丹紅 釋出於 經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情況,而其中最讓父母們措手不及的,莫過於孩子變成了""問題製造工廠"",當孩子奇奇怪怪的問題接連不斷,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冒出一個時,實在讓父母們哭笑不得。

小希的孩子桃桃兩歲多了,小希無時無刻都在吐槽桃桃腦海裡的十萬個為什麼,她說桃桃一會問鏡子為什麼能照出人像,一會問為什麼要放鏡子,這窮追不捨的地步實在讓小希""甘拜下風""。其實孩子有一連串的問題正是求知慾旺盛的表現,作為家長,應該為孩子解答問題,而不應該覺得不耐煩就敷衍孩子。

小希也表示自己很希望能夠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問題,但有時真的不知如何是好。那麼有同樣情況的家長不妨學會""溝通降維""。而要學會""溝通降維"",首先需要了解家長和孩子溝通中存在的錯位問題。

家長在與孩子的問答中出現錯位

懵懂無知與天經地義的錯位。

父母未建立同理心。

很多父母都沒有察覺到,孩子的各種問題正是瞭解對他們而言未知的世界的方式,粗暴地認為孩子不過是在尋求一個毫無意義的答案。父母們這種沒有對孩子建立同理心的行為容易讓孩子感到自卑,從而變得畏手畏腳,不敢探索和求知自己的疑問,壓抑天性。

因此,父母和孩子在不同維度上的錯位和較勁,就使父母覺得很為難。而要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溝通降維""。

""溝通降維""是什麼?

以應聘為例,如果大家都是本科學歷,那麼大家都是處於同一維度上的,而若應聘者中有一位是研究生學歷,那麼他對於其他本科學歷的應聘者而言就是一種""降維打擊""。

很多時候,父母都在對孩子進行一種""降維打擊"",即用比孩子認知高出幾十年的狀況去理解孩子懵懂位置的狀況,習慣性地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對待孩子。就像朋友小希會吐槽及不理解桃桃的十萬個為什麼,就是沒有從桃桃的角度來理解桃桃的問題。在小希看來,一切都理所當然,沒有提問的必要,但在桃桃眼裡,一切是如此不解。

這種""降維打擊""對孩子的成長毫無意義。家長應該放低姿態,降低認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行為,迎合孩子的認知方式,也就是""降維溝通""。

如果父母不能夠以""降維溝通""來面對孩子的問題,孩子的疑惑終究是沒有得到真正的解答,因此還會一直""鑽牛角尖""。所以,在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時,家長應該有正確的做法。

在面對孩子一連串的問題時,家長應該怎麼做?

1、建立同理心。

同理心也就是指家長要設身處地地感受孩子所感受,從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為什麼要問這樣的問題。比如孩子問到為什麼杯子上有小貓的圖案,很多家長會回答印上去的,但在孩子的角度,小貓是小動物,為什麼就成為了杯子上的靜態圖?

家長應該從這一角度去回答孩子,就像他畫出來的小貓一樣,這樣的小貓就能夠印在杯子上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孩子體驗把圖案印在杯子上的過程,豐富孩子的想象。

2、用故事來回答。

故事更能調動孩子的想象力,也讓孩子形象直觀地明白他提出的問題。比如孩子不懂為什麼吃進去的食物會排洩出來,家長就可以把身體器官比作不同的小精靈在工作,讓孩子明白排洩的原理,同時也可以引導孩子早睡早起,不要累壞了這些小精靈。這並不是誤導孩子,當孩子長大後懂得這一原理,就會發現自己的父母原來用了這麼有趣的方式講解。

3、把問題情景化。

問題的情景化能夠讓孩子設身處地地感受,增加他們的參與感。就像電影《美麗人生》中,父親為了不讓孩子過早地明白集中營的殘酷,以及更好地化解孩子眼中的""為什麼"",就把集中營的各個慘無人道的任務變成""做遊戲""。當問題情景化之後,孩子就會享受其中而忽略了""問""。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沒有問題製造工廠的情況,畢竟這是孩子自我認知完善的正常階段。而家長面對問題製造工廠,敷衍或是打發都不是正確的方式。不僅孩子的求知慾沒得到滿足,家長也感到很痛苦。家長要建立同理心,放低姿態理解孩子的世界,學會""溝通降維"",用講故事或把問題情景化的方式為孩子解答問題。當家長用正確的態度引領孩子成長,孩子才能以最大程度發揮他的天性,成為一個想象力更豐富,更有創造性思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