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儘管古代封建社會的科學技術較為落後,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與當代人相比之下,古人似乎更加註重仁義道德,尤其是對自己的名聲十分看重,哪怕是一些反派角色,也會盡可能的在史書上修改對自己的評價。因此,我們的祖先也就為人們樹立起了一個道德的標杆,那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真君子和大丈夫。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這第一句話。根據史料記載,三國時期吳國的第二代君主孫皓,就是一位暴戾且嗜酒的統治者。不過呢,有必要說明一句,那就是孫皓的手段雖然較為嚴苛和殘忍,但卻絕不是一名昏君,其政治才能還是可圈可點的。不過呢,孫皓的身份只是庶子出身,按常理說如果不是因為先太子孫登病逝,皇位是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坐的。再加上受封建繼承製度的影響,孫皓在上位的時候,朝局內部是較為動盪不安的。
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因此,為了穩固朝政根基,孫皓自然也就想要先弄明白究竟有哪些大臣是值得託付的,而又有哪些大臣會對自己的權力統治造成威脅。因此,他便選擇了一天,將朝中的大臣聚集在一起飲酒作樂。因為人們往往只有在喝了酒之後,才會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不得不說,這個計謀雖然損了點兒,但也可以襯托處孫皓所具備的一定的政治才華。
就這樣,在這場早有預謀的酒席中,有一部分大臣在喝了個酩酊大醉之後,便開始胡言亂語,毫無顧忌的說了起來,把他們對皇帝的不滿和怨氣一股腦吐了個乾乾淨淨。所以,針對這一批人,孫皓也絲毫沒有手軟,該下獄的下獄,當問斬的問斬,絕不姑息一人。不過呢,好在也有一小部分大臣,哪怕是醉醺醺了之後,仍舊不忘君臣有別,時刻將禮儀牢記於心,除了步伐有些飄忽之外,並無不妥之舉,也無半點不臣之言。
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當然了,這些大臣並不是說盡為阿諛奉承之人,而是因為他們正是真君子,所以才不願藉助酒勁來抒發自己心中的意見。俗話說得好,有些時候,酒品和人品的確是可以對等的。所以針對這一批大臣,孫皓同樣也是毫不保留的予以重用,也足見其賞罰之分明。
要知道,這樣的人才喝酒之後尚且不會亂了方寸,那麼我們也不難現象,他們在清醒的時候,執行力自然也是不容小覷的。畢竟只有修養足夠,定力足夠的人才能夠做到這一點,這便是我們老祖宗所稱讚的真君子!而對於那些個沾了酒就忘乎所以,不知自己姓什麼的人,別說交予他重要的使命任務了,哪怕是在日常相處的時候,也會擔心他喝酒之後亂耍酒瘋的舉止吧?更何況,這些人就連酒精的誘惑力都抵擋不住,那麼對於金錢美人地位之類的誘惑,又如何經受得了呢?
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再就是所謂的“財上分明大丈夫”了。既然上面舉了個例子,那麼小編接下來同樣也會為大家帶了一個故事。根據《戰國策》的記載,在那樣一個群雄爭霸的年代,也先後出現了不少傳奇的刺客。這其中就包括了著名的刺客聶政。根據史料的記載,當時韓國有一位大夫名叫嚴仲子,為了清除自己的仇敵,便向聶政贈送了百兩黃金,請求他來為自己報仇雪恨。但是呢,當時聶政的家中還有一位老母親需要贍養,因此便婉轉的拒絕了嚴仲子的請求。
不過,儘管被聶政拒絕,嚴仲子仍舊沒有對齊心生怨恨,反倒是愈發恭敬的對待他,並按照賓客間的最高禮節離去。因此,母親去世之後,沒有了家室之累的他,為了報答先前的知遇之恩,便決心前往韓國都城替嚴仲子報仇。並且,為了不使嚴仲子暴露,聶政不僅先後用劍削掉了自己的臉皮,還刺殺了自己的雙眼。待行刺結束後,又當場切腹,守住了最後的秘密。
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我們不難想象,興許當時的嚴仲子已經忘卻了聶政這一號人物的存在,因為畢竟他所贈予聶政的百兩黃金並沒有送出。然而,聶政為嚴仲子報仇,並不是為了那百金之重,而是為了恩情才行此舉,並且是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為嚴仲子報仇。因此,在財貨上能夠做到分明相待的大丈夫,聶政絕對算得上是一個。
而反觀當下,別說百兩黃金了,有些人根本就是見財眼開。只要自己能夠收穫利益,恐怕根本不會去考慮什麼是非對錯。讓他辦事尚且需要利益的誘惑,又談什麼能讓他來報答你呢?所以說,所謂的大丈夫,就是不為金錢所惑,在利益面前仍舊分得清仁義道德,不會令自己心中的那桿秤失去原有的平衡。這便是不忘初心的最佳體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625 字。

轉載請註明: 祖先教導我們分辨真君子和大丈夫,做到這兩點,便是一個合格的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