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登之圍:冒頓為何放過劉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為什麼冒頓白白的放過了劉邦?

從漢朝的史料記載來看,是因為陳平的“秘計”扭轉了形勢,讓冒頓主動開啟包圍圈放劉邦跑路。

那麼,這“秘計”到底是什麼?這個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已經無法證實了。史家說的賄賂閼氏,恐怕只是部分事實,透過先前的文章,相信讀者們已經對冒頓有了初步的瞭解,冒頓單于不是那麼好忽悠的。

我們先來看看閼氏對冒頓說的話:

帝用陳平秘計,使使間厚遺閼氏。閼氏謂冒頓曰:“兩主不相困。今得漢地,而單于終非能居之也。且漢主亦有神靈,單于察之!”

白登之圍:冒頓為何放過劉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這話主要表達了三個觀點:

1.兩主不相困

2.單于終不能居漢地

3.漢主亦有神靈

一、兩主不相困

關鍵詞在哪裡?關鍵在“相困”,什麼意思?意思就是這個時候,不僅劉邦遇到困難了,冒頓單于也遇到困難了。

劉邦遇到什麼困難?大家都知道,劉邦冒進,跟先頭部隊一起被人包餃子了,跟後來的馬謖一樣。

那冒頓有什麼困難?冒頓的困難是把劉邦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還沒有啃下來,這個時候會有出現什麼困難?

1.糧草上的困難

冒頓這一次帶了四十萬騎兵南下,遠道而來,光是在白登山就已經耗了七天,匈奴打仗是沒有後勤供應的,都是士兵自己攜帶乾糧,一般是牛肉乾。這是匈奴的優勢,也是缺點。優勢是來去如風,千里轉戰。缺點是不能持久。

試想:從草原來要時間,又圍了劉邦七天,回去也要時間,而一個作戰騎兵,能夠帶的乾糧是非常有限的,必須不能影響奔跑騎射,人要吃馬也要吃,帶的乾糧必然很少,吃了這麼久,差不多了,冒頓家沒有什麼餘糧了。

2.戰略態勢上的困境

劉邦也帶了三十多萬部隊,以步兵為主。第一次跟匈奴對抗,因為輕敵,劉邦自己帶著騎兵跑得太快,跟74軍一樣,和大部隊脫節了,所以被圍了。

但是得注意,74軍的戰略是怎樣的?老蔣要張靈甫中心開花。戰略是沒錯的,就是執行人出了問題。

劉邦的後續大部隊正在趕來。騎兵打步兵靠的就是機動性,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這個時候,如果冒頓收到了訊息,還死咬著劉邦不放,就失去了騎兵的機動性。

一旦四十萬騎兵,被三十萬步兵結陣擋住了歸路,那會被困死在山西,被漢朝源源不斷的援兵圍剿掉。為什麼這麼說?算了,先丟個圖。

山西這個地方是四塞之地,如果生逢亂世,是個搞獨立的好地方。

閻長官依託有利地形,虎踞山西,成為一方諸侯。

自己隨便畫的地圖哈,山西這個地方,連山帶河,看看圖,什麼地形不用我多說了吧。

匈奴從草原進入山西,必須從殺虎口進,殺虎口以前叫殺胡口,殺胡口什麼意思?字面意思,多霸氣的名字,為什麼要改?走西口走的就是這裡。必經之地。

如果這個時候,漢朝大軍趕到,迂迴包抄,封鎖殺虎口,同時封鎖其他山脈的各個關隘,依託有利地形,把冒頓困在山西,諸侯王援兵不斷趕來,如果你是冒頓,你會不會哭?會不會怕?

而且這個時候,有一支軍隊不見了,冒頓就更害怕了,所以才覺得此地不宜久留,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冒頓與王黃、趙利期,而黃、利兵不來,疑其與漢有謀,乃解圍之一角。

冒頓:這兩鱉孫怎麼一直不見人?是不是假投降?會不會其實是跟漢朝一夥的,故意吸引我進來山西,偷偷去把殺虎口封鎖起來了?

二、單于終不能居漢地

這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當時的遊牧民族,還沒有漢化,不像後世的五胡亂華時期、金遼蒙清時期的遊牧民族一樣,漢化沒那麼高,草原人民思維中還沒有佔據中原的意識,另外條件也不允許,冒頓的基本盤在草原,如果貿然在中原稱王,大臣們願不願意?士兵們願不願意?又有多少人能夠跟隨冒頓定居中原?

如果要經營中原,必然要把兵力和行政機構放在中原,那草原還要不要了?如果不把力量放在中原,如何能夠穩住局面?如果草原沒有足夠力量,草原那邊就要易主。能不能統治得了中原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到時候,草原那邊不屬於自己了,豈不是進退兩難?

所以,前期遊牧民族,主要還是以掠奪中原為主,你說叫他們統治中原,對不起,沒得興趣。這就是所謂的,終不能久居內地的意思。

白登之圍:冒頓為何放過劉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三、漢主亦有神靈

意思就是說,漢朝皇帝也有神靈庇護,你看你,圍著人家先頭部隊打了7天還沒打下來,漢朝皇帝運氣太好了,能得人心,現在你也處於困境,何必孤注一擲,和一個運氣這麼好的人拼運氣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再晚走可能就來不及了,只要回到草原,咱們還是最靚的仔,何必在這個危險的地方玩命,丟了小命連本帶利虧得底掉,不值得。

綜上所述,這是一個女人能說出的話嗎?恐怕是陳平的意思,匈奴皇后只是轉答而已。

所以,不光是劉邦處於困境,冒頓的情況也不太樂觀,既然這樣,不如大家握手言和,你回中原當你的老大,我回草原騎我的駿馬。

只是這樣嗎?當然不是,我堂堂匈奴大單于,控弦四十萬,縱橫天下,未曾受挫,現在四十萬米的大刀都拔出來了,不見點血你讓我怎麼收回去?

我冒頓單于不要面子的呀?

那還能怎樣?《資治通鑑》是這樣接著寫的:

婁敬對曰:“陛下誠能以適長公主妻之,厚奉遺之,彼必慕,以為閼氏,生子,必為太子。陛下以歲時漢所餘,彼所鮮,數問遺,因使辨士風諭以禮節。冒頓在,固為子婿;死,則外孫為單于;豈嘗聞外孫敢與大父抗禮者哉!可無戰以漸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長公主,而令宗室及後宮詐稱公主,彼知,不肯貴近,無益也。”

帝曰:“善!”欲遣長公主。呂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一女,奈何棄之匈奴!”上竟不能遣。

九年癸卯(前198年),上取家人子名為長公主,以妻單于;使劉敬往結和親約。

很簡單——

1.和親

本來劉邦是想用魯元公主和親的,就是彭城大敗跑路時,好幾次被劉邦丟下車,又被夏侯嬰抱回來的那個。

但呂后死活不同意,竟然不了了之了,最後用了宗室女。到底是劉邦不同意,還是呂后不同意呢?還是都不同意?很難講。

2.納貢

看看下圖,匈奴的地緣政治,你覺得匈奴會缺啥?

當然是要啥沒啥,啥都缺啊。當然了,最缺的還是鹽和鐵,帝國再大,沒有這兩樣東西,日子也難過。

白登之圍:冒頓為何放過劉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而東邊也是遊牧民族,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要想從他們手上搞戰略物資,搞不搞得到先不說,就算弄到了,價格也是黑得一筆,不死也要脫層皮。

白登之圍後,劉邦為了休養生息,採納劉敬的建議,要嫁長公主與匈奴和親,呂后不答應,日夜哭泣,劉邦改以宗室女為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派劉敬作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漢朝對匈奴開放關市,每年送給匈奴大批棉絮、絲綢、糧食、酒等。自此,漢與匈奴約定結為兄弟,各自以長城為界,兩國的關係得到暫時的緩和。

可以說,白登之圍,冒頓是最大的贏家。和親公主,各種資源白送,還能從關市換取更多急需的戰略物資。

如果冒頓在入侵中原之前,就是抱著要求漢朝開關納貢的戰略目的呢?

如果冒頓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求漢朝交保護費,開放關市,讓他的子民過的好一點,讓匈奴帝國更快的在草原稱霸呢?

那麼,冒頓只有達到了目的,才會這麼爽快的放劉邦一條生路。

為尊者諱,從結果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假設,史官是不是隱瞞了部分事實呢?

冒頓發四十萬騎兵來中原,搶劫需要帶這麼多人嗎?人家只是來秀肌肉而已,不怕你毀約,我四條腿還怕你兩條腿?等你來了我早已經搶完殺完,拍屁股走人了。

落後就要捱打,不想捱打就要臣服,開關納貢。

如果史家因為利益相關,隱瞞了部分事實,實際上陳平不僅賄賂匈奴皇后,替漢朝傳話,還傳了一封信(議和請求)給冒頓呢?

同一年,《資治通鑑》記載:

帝南過曲逆,曰:“壯哉縣!吾行天下,獨見洛陽與是耳。”乃更封陳平為曲逆侯,盡食之。平從帝征伐,凡六出奇計,輒益封邑焉。

我認為,陳平所謂的“秘計”,其實就是一封替冒頓單于分析形勢,並提出和談條件的議和書。陳平的功勞,就是透過主持和匈奴議和,威逼利誘,撈了劉邦一命。

只是,這事不太光彩,不可以上史書,所以,缺少了這份材料,讓白登之圍這段歷史,看起來莫名其妙。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052 字。

轉載請註明: 白登之圍:冒頓為何放過劉邦?你可能被史官忽悠了 - 楠木軒